百年建築的暫別與甜蜜滋味的轉身:西港城翻新與滿記甜品的遷徙
香港上環的西港城,這座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法定古蹟,即將暫時謝幕,迎來新一輪的翻新工程。這不僅是建築本身的修繕,更是城市發展中歷史與商業共存模式的再次探索。隨之而來的,是承載著許多港人甜蜜回憶的滿記甜品分店的結業。這雙重的「再見」,引發了公眾的關注與討論,尤其對於那些習慣到西港城享受滿記甜品的顧客而言,未來何往,成為大家心中共同的疑問:「是不是要返回西貢總店才能品嚐到那熟悉的味道?」
空間的暫停與想像:西港城的活化之路
西港城,原名舊上環街市北座,其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獨特,見證了香港的歷史變遷。早在199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後,它曾被活化為商場,並於2003年進行過一次大維修,甚至加建了懷舊鐘樓等裝飾,試圖提升其吸引力。 然而,儘管地理位置優越,鄰近多條特色街道,交通便利,西港城的人流卻長期稀疏,場內商舖組合未能有效發揮協同效應,漸漸成為一個「死場」。
這次的翻新工程,預計需時兩年,所有商戶都必須遷出,這包括了在地下的多家商戶,他們需在五月底租約期滿前離開。 市建局表示,翻新是為了保護這座百年古蹟,修繕老化的屋宇及機電設備,包括解決天花牆身滲水等問題,這確實有其必要性。 然而,對於那些在西港城經營多年的商戶,特別是當年因中環永安街(俗稱「花布街」)重建而獲安置到西港城一樓的布販而言,這次遷出意味著前景未明。 他們擔心日後無法重返原址,這不僅是生計問題,更是對一段歷史傳承的挑戰。
這次的翻新被視為重新思考西港城定位的契機。過去的活化被批評為「保而不育」,未能充分保留原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未與社區緊密連結。 未來的西港城將如何「再活化」,能否擺脫以往的困境,與周邊社區產生良性互動,平衡商業與保育,這都考驗著市建局的策略與新思維。
甜蜜的告別與尋味之旅:滿記甜品的西港城情緣
在西港城眾多商戶中,滿記甜品的存在對於不少人來說,是一段甜蜜的回憶。這家源於西貢的甜品店,以其獨特的港式甜品,如榴槤班戟、芒果班戟和楊枝甘露等,深受歡迎。 西港城分店的結業,標誌著這段甜蜜時光的暫別。根據報道,滿記甜品上環店已宣佈將於五月二十五日暫別。
滿記甜品近年來在市場上面臨不少挑戰。甜品賽道日益「內卷」,同時受到茶飲和咖啡市場的強烈衝擊,導致甜品賽道整體萎縮。 滿記甜品近年來也出現了多地關店的情況,甚至有消費者反映會員卡充值餘額難以退還。 雖然滿記甜品積極尋求轉型,例如與新茶飲品牌合併、進駐商超便利店、甚至開放加盟等,但整體發展似乎並不樂觀,門店數量較巔峰時期大幅減少。
西港城分店的結業,雖然直接原因是西港城的翻新,但也折射出甜品行業,特別是傳統港式甜品店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都要求這些老字號品牌不斷創新,尋找新的出路。
食客的心聲與市場的變遷
滿記甜品西港城分店的結業,最直接影響的莫過於一眾忠實食客。他們習慣了在古色古香的西港城中,享受一份清涼甜蜜。如今,面對分店的關閉,不少人心中泛起一絲不捨,也帶來了實際的疑問:「以後想吃滿記,是不是只能回到滿記的發源地——西貢總店?」
這句看似戲謔的問話,實則反映了消費者對於品牌的情感依戀,以及對於傳統味道的珍視。西貢作為滿記甜品的起點,承載著品牌的歷史與故事。 然而,對於居住或工作在上環一帶的顧客而言,專程前往西貢無疑增加了時間和交通成本。這也促使人們思考,在連鎖經營模式下,品牌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在地情感的連結?
這起事件也再次提醒我們,城市空間的發展與商業生態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歷史建築的活化固然重要,但如何確保在地的商業和文化得以延續,如何在翻新過程中充分考慮現有商戶和消費者的需求,是規劃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展望未來:歷史的延續與甜蜜的再遇
西港城的翻新是一個契機,讓這座百年建築有機會以新的面貌再次服務社區。然而,翻新後的定位和營運模式,將直接影響其能否真正「活」起來,成為一個吸引人流、充滿活力的地標。這不僅需要硬體上的修繕,更需要軟體上的創新,例如舉辦更多元的文化活動、引入具特色的商戶組合,並與周邊社區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對於滿記甜品而言,西港城分店的暫別或許是一個轉型的契機。品牌需要深入了解當前的市場趨勢和消費者需求,在產品、服務、甚至營運模式上進行調整和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甜品市場中立足。這可能包括開發更符合現代人口味的新品、提升顧客體驗、或者探索更多元化的銷售渠道。
西港城的百年故事將繼續書寫,而滿記甜品的甜蜜滋味也將在不同的地方延續。這次的暫別與轉身,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期待著西港城在翻新後煥發新的生命力,也希望滿記甜品能夠順利度過市場變革期,繼續為喜愛它的顧客帶來那份熟悉的甜蜜與溫馨。而對於那些想念西港城滿記味道的食客,或許真的需要考慮一趟西貢之旅,去尋回那份記憶中的甜蜜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