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桑警告:關稅恐回升至4月初水準

貿易風向的變幻莫測,總是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的一席話,再次讓國際目光聚焦在關稅議題上。他明確表示,對於那些在貿易談判中缺乏「善意」或未採取實質行動的國家,美國將把關稅水平調回4月2日宣布的稅率。這番言論,無疑為複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局勢,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善意,一場難解的定義之戰

究竟什麼是「善意」?這個詞在國際關係中常常出現,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充滿彈性與模糊空間。貝森特並未明確界定「善意談判」的具體標準,這也為未來的談判走向埋下了伏筆。或許,美國所期待的善意,是指各國願意在貿易平衡、智慧財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等方面做出符合美國利益的讓步。然而,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善意」的理解可能大相徑庭,他們更看重的是互惠互利、公平競爭的原則。

這種定義上的差異,使得未來的貿易談判更像是一場拉鋸戰。各國會如何解讀並應對美方的「善意」要求?又將如何調整自身的談判策略?這些都將深刻影響國際貿易的格局。

關稅的劍,再次出鞘?

4月2日,這個日期成為了衡量各國談判誠意的基準線。貝森特強調,對於那些被視為缺乏善意的國家,美國將發出信函,明確告知其將面臨的關稅稅率,有些國家將是10%,有些則會更高。這也意味著,如果談判未能取得進展,關稅這把劍隨時可能再次出鞘,對相關國家的出口產業造成衝擊。

回顧過去的貿易爭端,關稅常常被視為一種談判工具。美國利用關稅作為籌碼,試圖迫使貿易夥伴改變其貿易政策。這種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國家與美國展開談判,但也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貿易緊張,對全球供應鏈和經濟增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全球貿易夥伴的應對與焦慮

貝森特的言論,無疑讓許多國家感到焦慮。美國目前正將關稅談判集中在18個關鍵貿易夥伴身上,其中包括許多重要的盟友和貿易大國。雖然美中兩國已就關稅問題進行了談判,並互相調降了部分關稅90天,且建立了持續對話機制,但其他國家,尤其是尚未與美國達成具體貿易安排的國家,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例如,汽車產業對歐日韓等國至關重要,這些國家都在努力爭取美國降低或取消對其汽車的關稅。英國與美國達成的貿易協議,將英國汽車歸入10%的基準關稅,這對其他盟友具有指標意義,尤其是日本,其汽車出口受到關稅影響明顯,導致首季經濟萎縮。因此,各國都在尋求與美國達成有利於自身的貿易協議,以避免遭受更高的關稅壁壘。

然而,談判過程充滿挑戰。除了關稅,美國還可能提出其他要求,例如要求盟友減少與中國的經濟聯繫,或調整本國貨幣政策。這些額外要求可能會讓部分國家猶豫不決,使得談判更加複雜。

關稅,通膨與債務的多重奏

值得注意的是,貝森特也提及關稅對通膨的影響。他認為關稅不會引發通膨大幅上升,並相信與前總統拜登時期的情況相似。 同時,他也強調關稅是一種很好的談判策略,可以迫使其他國家做出讓步。 此外,對於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調低美國主權評等,貝森特認為這是滯後指標,金融界對美國政府財政情況已有了解,且財赤對經濟影響不大。 他並將高額債務負擔歸因於前總統拜登政府的支出。

這些言論透露出,美國政府在考慮關稅政策時,也考量了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包括通膨和債務問題。然而,關稅是否真的不會引發通膨,以及其作為談判工具的有效性,仍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走向何方?貿易談判的未來風景

貝森特的最新表態,為全球貿易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善意」的定義之戰、關稅的潛在威脅,以及各國為自身利益展開的談判,共同編織出一幅複雜的國際經貿畫卷。未來的貿易談判將充滿不確定性,其結果將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的重塑、各國經濟的走向,甚至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各國是否能找到共同點,避免貿易戰螺旋式升級?「善意」能否成為推動談判前進的動力,而非阻礙?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未來的日子裡逐步揭曉。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當下,一個開放、合作、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希望各方都能展現出真正的善意,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而非讓關稅的陰影籠罩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