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是一把無形的刻刀,在生命的長河中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對於男性而言,隨著年紀增長,除了白髮、皺紋,還有一些潛藏在身體深處的變化,可能悄悄地找上門來。前列腺癌,這個常被稱為「熟男隱形殺手」的疾病,正是一個值得所有男性,特別是步入中年後的男性,提高警覺的健康議題。 近期美國總統拜登傳出患有前列腺癌的消息,無疑再次將這個疾病帶入公眾視野,也提醒著我們,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應正視前列腺健康。
沈默的殺手:認識前列腺癌在香港的現況
前列腺,這個男性獨有的腺體,位於膀胱下方,負責製造精液的一部分。它的健康與男性的泌尿及生殖功能息息相關。然而,當前列腺細胞發生異常增生,就可能發展成前列腺癌。 令人憂心的是,前列腺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這也是它「隱形殺手」稱號的由來。許多患者在確診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複雜性。
在香港,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近年來持續上升,根據最新統計,它已躍升成為本港男性第三位最常見的癌症。 儘管相較於西方國家,香港男性患前列腺癌的累計風險仍較低,但發病數字的攀升,無疑是個不容忽視的警訊。這背後的原因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人口老化、飲食習慣西化等。
誰是高風險族群?解讀前列腺癌的危險因子
雖然前列腺癌的確切成因至今仍未完全釐清,但醫學研究已歸納出一些會增加患病風險的因素。了解這些風險因子,有助於我們更主動地採取預防措施和進行篩檢。
首先,年齡是最重要的風險因子。 絕大多數前列腺癌患者都在60歲以上,超過半數甚至超過70歲。 50歲以下的個案相對罕見。 這說明了前列腺癌確實是一個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隨著年紀增長,細胞變異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其次,家族史也是一個顯著的風險因子。如果父親或兄弟曾罹患前列腺癌,那麼個人患病的風險會顯著提高,甚至可能增加一倍。 這顯示遺傳基因可能在前列腺癌的發生中扮演一定角色,儘管科學家仍在深入研究特定的遺傳基因變異,如BRCA基因變異,與前列腺癌的關聯。
除了年齡和家族史,種族和飲食習慣也被認為是影響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西方國家男性的風險較亞洲人高,而在美國的非洲裔男性風險又比白種人更高。有趣的是,長期生活在非洲的黑人患病風險相對較低,這可能與傳統飲食習慣有關。醫學界普遍認為,傳統西式的高脂飲食可能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這也解釋了為何近年來在前列腺癌在香港等亞洲地區的發病率不斷上升。 長期缺乏運動也被指出可能增加患病風險,而肥胖也可能是前列腺癌的風險因素之一,儘管研究結果不一。
早期症狀不明顯:警惕潛在的身體訊號
前文提到,前列腺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這使得早期診斷更具挑戰性。許多常見的泌尿系統症狀,如小便頻密、小便困難、尿流緩慢或不暢順等,可能與前列腺肥大等良性疾病相似,容易讓人掉以輕心。
然而,當腫瘤逐漸增大或開始擴散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更明顯的症狀。這些潛在的身體訊號包括:
- 小便頻密,尤其是在夜間更為嚴重。
- 小便困難,感覺久久不能排出尿液,或尿流變得細弱、中斷。
- 小便或射精時感到赤痛或灼熱感。
- 小便或精液帶血。
- 下背、骨盆或股部感到痛楚或僵硬,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骼,疼痛感可能更嚴重。
- 非刻意的體重下降 或感到疲倦、胃口不佳。
- 勃起功能障礙。
值得強調的是,出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代表患上前列腺癌,但如果持續出現任何不尋常的身體變化,應立即尋求醫生協助進行診斷。
積極應對:篩檢與診斷方法
面對前列腺癌這個隱形殺手,定期的篩檢和及時的診斷至關重要。雖然目前學界對於大規模的前列腺癌篩檢仍存在一些爭議,但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與醫生討論篩檢的利弊並做出明智的決定是必要的。
目前,前列腺癌的初步篩檢方法主要有兩種:肛門指檢(DRE)和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測試。
肛門指檢是由醫生戴上手套,將手指伸入直腸,觸摸前列腺的大小、形狀和質地,以檢查是否有異常硬塊或不對稱的情況。 儘管這個方法可以檢查前列腺的背面區域(大部分前列腺癌發生的區域),但無法觸及整個前列腺,也可能遺漏較小的腫瘤,且準確性受執行者的經驗影響。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測試則測量血液中的PSA水平。 PSA是由前列腺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其水平升高可能與前列腺癌有關。 然而,PSA水平升高也可能由其他情況引起,例如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炎,並非絕對代表癌症。大約四分之三PSA水平高的男性並未患上前列腺癌,而約四分之一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PSA水平可能不高。
如果肛門指檢或PSA測試結果異常,醫生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診斷。這些檢查可能包括:
- 經直腸超聲波檢查 (TRUS): 透過超聲波探頭經直腸進行,可以觀察前列腺的大小和有無明顯腫瘤,通常會配合活組織檢查。
- 活組織檢查(切片): 在超聲波導引下,醫生會抽取前列腺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化驗,這是確診前列腺癌的關鍵步驟。
- 影像學檢查: 包括盤腔及腹部電腦掃描(CT)、磁力共振掃描(MRI)或同位素骨骼掃描,用來判斷癌細胞是否已擴散到其他部位,尤其是骨骼和淋巴結。 近年來,正電子掃描(PET/CT)在檢測前列腺癌方面也顯示出高準確性。
考慮到前列腺癌的發病年齡分佈,醫學界通常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與醫生討論進行前列腺癌篩檢的利弊。 對於有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男性,建議可以提前至45歲開始定期篩檢。
結語:未雨綢繆,守護男性健康
前列腺癌並非無法預防或治療的絕症。透過對其風險因子和早期症狀的認識,男性可以更主動地關注自己的健康。特別是對於年滿50歲或有家族病史的高風險男性,積極與醫生討論定期篩檢的必要性,進行肛門指檢和PSA測試,有助於早期發現潛在問題。早期發現的前列腺癌,治癒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甚至接近100%。
除了定期篩檢,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降低患病風險的重要一環。這包括均衡飲食,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增加蔬果和全穀類食物的攝取,以及規律的運動。
面對前列腺癌,無需過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正如應對人生中的其他挑戰,了解它、正視它,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才是守護自身健康的最有效途徑。透過普及前列腺癌的健康知識,鼓勵男性定期檢查,我們可以一同築起防線,讓更多男性遠離這個熟男殺手的威脅,擁抱健康、精彩的下半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