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公署揭露詐騙:假鄰居短訊誘騙感情財物

滲透生活的詐騙新花招:當「好鄰居」變身「情緣騙徒」

我們每天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鄰居之間的互動理應是基於信任與互助。然而,詐騙集團的手法卻不斷翻新,利用這種人際連結的脆弱性,編織出令人防不勝防的騙局。最近,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揭示了一種新型詐騙手法,騙徒假冒鄰居,以處理漏水或噪音等芝麻綠豆的生活瑣事為開端,逐步發展成「情緣」,最終目的是騙取金錢或個人資料。這種結合了生活情境與情感操縱的詐騙模式,值得我們深入剖析與警惕。

一個短訊的開端:偽裝的善意

想像一下,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下午,你收到一則來自陌生號碼的短訊,內容或許是:「你好,我是你樓下的住戶,請問你家裡是不是有漏水問題?」或是「你好,我是隔壁的,你們家晚上的噪音有點大,可以溝通一下嗎?」這樣看似合理的訊息,往往會讓人不疑有他,畢竟誰也不想因為這些問題影響鄰里關係。私隱專員公署指出,這正是騙徒的第一步,他們會以投訴漏水或噪音等日常生活問題為由,誘使事主回覆,並進一步要求轉移到即時通訊軟件上繼續溝通。

這種開場白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利用了人們處理鄰里糾紛時的心理。面對可能的麻煩,大多數人都傾向於積極溝通解決,以維護和諧的居住環境。騙徒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將自己偽裝成有正當理由需要聯繫的鄰居,從而降低事主的戒心。

從鄰居到「情人」:步步為營的情感陷阱

一旦成功建立聯繫並轉移到即時通訊軟件後,騙徒並不會急於露出馬腳。相反,他們會展現出極大的耐心與「善意」。根據私隱專員公署的了解,騙徒會假扮有意發展情緣,透過頻繁的噓寒問暖,迅速拉近與事主的距離。 他們會展現出關心、體貼的一面,讓事主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好感,甚至發展出虛假的戀愛關係。

這個階段是整個騙局的關鍵。騙徒利用情感上的連結,讓事主對他們產生信任與依賴。這種信任一旦建立,事主對於對方的要求就會更容易接受,對於不尋常的行為也會降低警惕。這與傳統的情緣騙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人對情感的需求來進行詐騙,但這次卻巧妙地將「鄰居」這個身份融入其中,增加了欺騙性。

真相浮現:金錢與個人資料的損失

當「情緣」發展到一定程度,騙徒便會開始編造各種藉口,最終目的是騙取金錢或個人資料。這些藉口可能千奇百怪,例如聲稱自己遇到經濟困難、需要資金周轉、有投資良機等等。他們會利用事主對「情人」的信任,誘導其進行轉帳、匯款,甚至提供銀行帳戶等敏感個人資料。

除了直接騙取金錢,騙徒也可能誘使事主點擊不明連結,進入偽冒網站,藉此套取個人資料。 這些連結或網站可能偽裝成各種形式,例如投資平台、抽獎活動頁面、甚至是要求驗證身份的訊息。一旦事主點擊並輸入個人資料,這些資料就會落入騙徒手中,可能被用於身份盜竊或其他非法活動。

私隱公署的警示與防範之道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已留意到這種新式詐騙手法,並呼籲市民提高警覺。自今年3月起,公署已接獲數宗相關查詢及投訴,涉及不同地區的屋苑。 這顯示這種詐騙手法正在蔓延,市民不可掉以輕心。

私隱專員公署提供了以下幾點重要的防範建議,幫助市民保護個人資料,免受詐騙:

  • 提高警覺,三思而後行: 在提供任何個人資料之前,務必「停一停、諗一諗」。了解對方收集資料的目的,並審慎評估是否必須提供相關資料。切勿隨意向陌生人披露個人資料,特別是敏感信息。
  • 核實身份,切勿輕信: 即使對方能夠說出你的部分個人資料,如有任何疑慮,都應透過其他可靠的聯絡方式查證對方真偽。可以聯繫屋苑的物業管理處,詢問是否有鄰居曾就漏水或噪音問題進行投訴或聯繫。
  • 慎防連結與二維碼: 切勿隨意點擊或掃瞄可疑的超連結及二維碼,也不要登入任何可疑網站。這些都可能是騙徒用來套取個人資料或植入惡意軟件的工具。
  • 定期檢查帳戶,保障財產安全: 不時查看網上銀行個人帳戶,留意是否有不尋常的登入紀錄或未獲授權的轉帳及簽帳。及早發現異常情況,才能及時止損。
  • 強化密碼管理,啟用雙重認證: 定期更換網上銀行的密碼,並啟用雙重認證功能(如有)。切勿向任何人透露帳戶密碼。
  • 關注防騙資訊,提升意識: 留意私隱專員公署、警方或其他相關機構公布的防騙資訊,並將這些資訊分享給身邊的親友,共同提升防騙意識。

總結:守護個人資料,從心做起

這種假冒鄰居的詐騙手法,再次提醒我們在數碼化時代保護個人資料的重要性。騙徒的手法層出不窮,他們利用人性中的弱點,如對便利的追求、對情感的渴望、對處理問題的急切心理等,來進行詐騙。

要有效防範這種新型騙局,除了依賴技術手段和執法部門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警覺性。面對突如其來的短訊或要求,多一份懷疑,多一份求證,就能大幅降低受騙的風險。同時,建立健康的社交界線,不要輕易在虛擬世界中透露過多個人信息,也是保護自己的重要一環。

在這個充滿未知的網絡世界,守護個人資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讓我們從提高警覺做起,不給騙徒可乘之機,共同營造一個更安全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