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一個新生命,是充滿喜悅與期待的時刻。然而,當寶寶出生時,若發現身體構造與預期有所不同,難免會讓新手爸媽感到擔憂與無助。最近,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她的經歷,發現初生嬰兒多了一隻拇指,心中充滿了內疚與自責,深怕是自己在孕期沒有做好而影響了孩子。這個案例引起了廣泛討論,也帶出了「多指症」這個議題。究竟多指症是什麼?為何會發生?對孩子的生活會不會有影響?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名譽臨床教授陳以誠對此表示,多指症其實並非罕見,多數與基因突變有關,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家長毋須過於擔心,應消除心魔與偏見。
多指症,顧名思義,是指手或腳的指頭數量比正常多。在醫學上稱為「多指(趾)畸形)」(polydactyly)。這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畸形,統計顯示,平均每500名新生兒中,就可能有一名會有多指畸形的機會。 多出來的指頭可能僅是軟組織贅生,也可能含有骨頭、肌腱,甚至神經血管束,結構上差異很大。 臨床上,多指症好發於拇指或小指側,發生於食指、中指或無名指的情況較為少見,且可能合併併指畸形。
多指症的發生並非父母的錯,追溯其原因,主要與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指令錯誤有關。 胚胎在約4到8週大時,肢體胚芽開始形成,並逐步分化形成指頭。在這個精密的過程中,若基因指令出現變異,就可能導致指頭數目的異常增生。 這種基因變異,有時是遺傳性的,約有三分之二的多指症病例具有家族史,屬於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意味著父母其中一方攜帶致病基因,子女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可能遺傳到多指症。 然而,即使家族沒有多指症病史,也可能因為自發性的基因突變而發生。 除了基因因素,也有研究認為後天環境因素可能對胚胎發育造成影響,例如孕期受到病毒感染、藥物、輻射或某些化學物質的影響,都可能增加胎兒發生多指症的風險。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許多時候多指症的確切成因仍不明。
對於這位感到內疚的媽媽,陳以誠教授安慰她,多指症是嬰兒在母胎時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是「最無害的先天性不正常情況」,與懷孕期間的行為關聯不大。 她在孕期多次產檢,包括結構性超聲波都未能發現,這也是可能的情況,因為超聲波檢查有其限制,尤其在胎兒姿勢或多出的是較小的軟組織時,可能無法清晰顯示。
面對多出來的指頭,許多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對孩子未來生活的影響。香港骨科學院指出,多出來的指頭無論長在手掌或腳掌的哪個位置,一般不會對手的活動、功能成長有任何影響。 長在腳上的多趾,也較少影響走動,可能僅是需要較寬鬆的鞋子。 從陳以誠教授的角度來看,多一隻手指其實「無大問題」,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更有優勢,例如彈奏樂器或打字可能更靈活。
雖然多指症對功能影響不大,但從美觀和心理層面考慮,許多家長仍會選擇進行手術切除。手術的目的是盡可能重建手部外觀及功能。 手術的時機和方式取決於多出來的指頭的類型和結構。如果僅是軟組織構成的贅生指,手術相對簡單,甚至可以在新生兒時期進行。 若含有骨頭或更複雜的結構,通常會建議在一歲左右進行手術,此時手指結構發育較完整,醫生能更精準地處理。 手術並非簡單切除,可能需要進行肌腱、韌帶的轉移或重建,以確保保留下來的手指功能正常且外觀協調。 對於結構複雜的多指,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多指症雖然是一個先天性異常,但現代醫學已經有成熟的技術可以處理。家長無需因此感到內疚或自責,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關愛與支持。如同許多有多指症的名人,例如香港藝人蔡一智,他們都能擁有精彩的人生,多一隻手指並不會限制孩子的發展。 重點在於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治療,讓孩子能夠自信地面對未來。
新生兒出現多指症,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並非世界末日。 多指症的發生是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隨機事件,多數與基因有關,與父母的行為關聯不大。 從醫學角度來看,多指症對功能影響輕微,甚至可能帶來一些潛在優勢。 手術是常見的處理方式,旨在改善外觀和功能,但手術的時機和複雜程度因人而異。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放下內疚,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並為孩子尋求適當的醫療和心理支持。 讓孩子知道,無論身體如何,他們都是獨特且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