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訴公署刪報告|專員陳積志首開腔:舊報告有誤導 無保留必要
近日,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網站上的大量歷史報告悄然「蒸發」,僅保留了2023年4月之後的資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質疑。這些被移除的報告,涵蓋了公署過往對政府部門行政失當的調查結果,是公眾了解政府運作、監督公權力的重要參考。面對外界的聲音,申訴專署陳積志終於首度開腔,解釋了將舊報告下架的原因,其理據是否站得住腳?這場「報告消失之謎」又折射出哪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聲輕響,報告去無蹤?
想像一下,你正準備深入研究某個政府部門過往的施政表現,依循過往的習慣,你點擊進入申訴專員公署的官方網站,期待從歷年的調查報告中尋找線索。然而,映入眼簾的卻是報告列表的「瘦身」,曾經浩瀚的資料庫,如今只剩下近期的寥寥數份。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不僅讓學術研究者感到困惑,更讓關注公共事務的市民感到不解與擔憂。
這些被移除的報告,並非無關緊要的瑣碎資訊,而是公署作為獨立監察機構,對政府部門運作進行監督的成果。每一份報告的背後,都可能揭示了某些行政流程中的問題,或是對市民權益的維護。它們是歷史的記錄,也是未來改進的借鑑。如今,這些「歷史」被下架,市民獲取信息的途徑受阻,這是否與公署倡導的公開透明原則背道而馳?
專員的解釋:誤導與必要性
在外界的質疑聲中,申訴專員陳積志終於在結束外訪返港後首度公開回應。他表示,將2023年4月1日之前的報告下架,是為了方便市民查閱最新的、最相關的報告。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過往公署提出的大部分建議,政府在兩年內已獲得落實,因此舊報告已不再反映現況,繼續保留「可能有啲誤導」,故認為「無保留嘅必要」。
這個解釋,從技術層面上看,似乎有其邏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提供過多過時的信息,確實可能對用戶造成困擾。然而,對於申訴專員公署這樣一個肩負監督政府職責的機構而言,其網站上的資訊不僅僅是供市民「方便」查閱的最新動態,更是歷史記錄和研究資料庫。將舊報告視為「誤導」並「無保留必要」,這種說法是否忽略了這些報告的深層價值?
舊報告的價值:不僅是「現況」
申訴專員陳積志認為舊報告「可能誤導」,原因是政府已落實了公署的大部分建議。 這固然是公署工作成效的一種體現,但報告的價值並不僅限於其提出的建議是否被採納。
首先,歷史報告是了解政府行政演變的重要線索。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報告,我們可以觀察政府部門在處理問題上的進步與不足,了解行政失當的類型是否發生變化,以及公署在不同階段所關注的重點。這些時間序列的資料,對於研究政府治理、公共行政的學者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其次,舊報告是公民教育和社會監督的素材。當市民遇到類似的行政問題時,可以參考過往的報告,了解公署是如何調查、如何判斷,以及提出了哪些建議。這有助於市民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權利,並學習如何通過正規渠道維護權益。同時,公眾和傳媒也可以根據這些報告,追蹤政府對公署建議的落實情況,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再者,舊報告中的個案本身,就是對政府部門權力運作的一種記錄。即便相關問題已經得到改善,了解過去發生過的行政失當,有助於公眾對政府保持警惕,並在新的問題出現時,能更快地辨識和應對。將這些記錄移除,無疑是削減了公眾的知情權,也削弱了公署作為「政府監察者」的公信力。
查閱程序的「方便」與「不便」
雖然申訴專員公署表示,市民如要查閱三年之前的報告,可以通過書面申請的方式獲取資料。 但這種申請程序,相較於直接在網站上點擊查閱,顯然增加了獲取信息的門檻和不便。尤其對於身在外地的研究者、或是希望快速了解某個特定個案的市民而言,書面申請的時間成本和程序限制,都可能阻礙他們獲取所需資訊。
有議員質疑,現今資訊科技發達,數據儲存和檢索技術成熟,保存更長時間的資料並非技術難題。 將報告下架,反而讓人懷疑公署是否在變相限制公眾獲取資訊。作為一個倡導公開透明的機構,公署理應樹立典範,以最便捷的方式向公眾提供資訊,而非設置額外的程序障礙。
公信力的維護:透明是基石
申訴專員公署的存在,是為了監察政府部門的行政失當,維護公眾利益。其工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獨立性和公信力。而公信力的建立,離不開公開透明。
將大量歷史報告從網站上移除,即便聲稱並未銷毀,也難免引發公眾的猜測和疑慮。這種做法是否意味著公署不希望某些過往的調查被輕易看到?是否會影響公眾對公署處理投訴的信心?
透明度不僅是《公開資料守則》所倡導的精神,更是申訴專員公署自身的生命線。當公署自身的資訊公開程度受到質疑時,其在監督政府時的說服力也會隨之減弱。因此,公署有責任向公眾清晰解釋為何要移除這些報告,並確保市民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所有應公開的資料。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申訴專員公署移除歷史報告事件,不應僅僅被視為一次網站更新的技術性操作。它觸及了政府信息公開、公眾知情權以及獨立監察機構職能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舊報告雖然反映的是過去的「現況」,但它們留下的經驗和教訓,對於當下和未來的政府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是歷史報告存在的價值所在。
申訴專員公署應重新審視其資訊公開政策,認識到歷史報告的價值,並以更積極、更開放的態度回應公眾的關切。恢復網站上的歷史報告,或是建立更便捷的查閱機制,不僅是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更是維護公署自身公信力的必然選擇。這場「報告消失之謎」,應成為一次反思的契機,讓公署在未來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地踐行公開透明的原則,更好地履行其監察政府、服務市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