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迷霧:申訴公署「刪」報告風波的深度剖析
近期,申訴專員公署網站被發現移除大量過往的調查報告及資料,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質疑。公署解釋此舉是為了確保網站內容準確及方便公眾尋找最新資訊,認為2023年4月前的報告已「不合時宜」,甚至可能對公眾產生誤導。然而,此番說法並未能平息風波,反而引發包括立法會議員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強烈批評,認為公署此舉是透明度的嚴重倒退。這場「刪」報告風波,不僅關乎資訊公開的原則,更觸及監察機構的公信力及政府施政的問責性。
消失的歷史足跡:公眾知情權的缺口
想像一下,你正在追蹤一個政府部門過去的施政問題及其改進過程,希望能從歷史中學習,了解問題的根源與解決之道。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報告,正是這樣一份珍貴的「歷史記錄」。它們記錄了公署如何揭示政府部門的行政失當,以及政府如何回應和改進。這些報告是公眾了解政府運作、評估施政成效的重要依據。然而,當公署網站大量移除這些歷史報告,無異於抹去了部分歷史足跡,讓公眾難以追溯問題的來龍去脈。
公署聲稱舊資料「不合時宜」,甚至「誤導公眾」。這種說法令人費解。政府部門採納公署建議並作出改善,這本身就是公署工作價值的體現,也是政府積極回應社會訴求的證明。將這些成功的案例移除,難道不是在削弱公署自身的影響力嗎?而且,如果擔心舊報告會「誤導」,更恰當的做法應是在報告旁加註,說明後續的改善情況,而非一刀切地移除。這種做法不僅未能釋除公眾疑慮,反而讓人質疑其背後的真實原因。
技術藉口?數位時代的資訊悖論
公署以「確保網站內容準確和有效管理」、「避免過多資訊」為由移除資料,這種說法在當今數位時代聽來格外刺耳。如今,資訊儲存和檢索技術已相當成熟,管理大量歷史資料並非技術難題。有立法會議員便質疑,保存10年資料在技術上完全可行,公署的解釋站不住腳。難道一個負責監督政府透明度的機構,自身的網站技術水平卻如此落後?這不得不令人質疑,技術問題或許只是掩飾資訊不願公開的藉口。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呈現資訊固然重要,但這不應以犧牲資訊的完整性為代價。恰當的分類、歸檔和搜尋功能,完全可以解決「過多資訊」的問題,讓公眾能更便捷地查閱所需資料。公署作為《公開資料守則》的把關者,理應樹立榜樣,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而非帶頭削弱公眾的知情權。
議員的質疑與社會的反響
申訴公署的這一行為引發了跨黨派立法會議員的強烈不滿。有議員直斥公署此舉是透明度的嚴重倒退,要求公署恢復被刪除的歷史調查報告,並向公眾詳細解釋事件,檢討決策機制,確保維持應有的透明度。議員們認為,歷史報告對於評估政府工作至關重要,公署的做法不僅阻礙公眾監督,也讓學者和市民失去重要的參考資料。
有議員提出,如果公署擔心舊報告會「誤導」,可以在刊登結論報告時,列明調查已完結且政府已落實建議,這樣既不會誤導公眾,也能保留歷史記錄。這種「獻計」反映了社會對於保留歷史資料、維持資訊透明的普遍訴求。公署的回應方式也被批評為被動,未能有效釋除公眾疑慮,進一步影響了市民對公署的信心。
監察者的角色與公信力
申訴專員公署的核心職能是監察政府部門的行政失當,提升公共行政的效率與透明度。其調查報告是履行職能的重要成果,也是向公眾交代工作、接受社會監督的重要途徑。然而,此次「刪」報告風波,卻讓人看到監察機構在透明度方面出現了倒退的跡象。
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獨立且具公信力的監察機構。監察機構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其公開、透明的工作方式。申訴公署此次的做法,無疑會損害其在公眾心中的形象與信任。如果監察者自身在資訊公開方面都未能做好榜樣,又如何有效地督促政府部門增加透明度呢?有議員擔心,這種做法容易予人「官官相衛」的感覺,削弱了公署的公信力。
未來的展望:重建信任與提升透明度
要重建公眾對申訴公署的信任,公署必須正視社會的質疑,並採取切實行動。首先,應立即恢復被移除的歷史調查報告,並承諾未來將長期保存和公開這些資料。其次,應就此次事件向公眾作出清晰、坦誠的解釋,說明決策過程,並檢討相關機制,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同時,公署應積極提升網站的技術水平,優化資訊呈現方式,方便公眾查閱。
此外,此次事件也提醒我們,資訊公開不僅僅是將資料放到網上,更重要的是確保資訊的完整性、可及性和易讀性。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應認識到,歷史資料並非「不合時宜」的負擔,而是寶貴的社會資產,是提升公共行政水平、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
總而言之,申訴公署「刪」報告風波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正在無意中犧牲了更重要的原則:資訊公開與公眾知情權。希望公署能從這次風波中吸取教訓,以更開放、透明的姿態,贏回公眾的信任,真正履行好其作為監察機構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