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AI助推新企業創立 創經濟新高峰

市場脈動下的經營挑戰與經濟韌性

近期,陪伴港人多年的連鎖粥店「海皇粥店」突然宣布全線結業,引發社會關注,不少人擔憂這是否預示著香港正經歷一波「倒閉潮」。然而,行政長官李家超對此回應指出,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時期,雖然有店舖結業,但同時也有許多新店開業,並且去年新註冊公司數量創下歷史新高,本地生產總值(GDP)亦呈現正面增長。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現象,究竟如何解讀?香港的經濟現況又是如何?

餐飲業寒冬下的縮影:海皇粥店的無奈謝幕

「海皇粥店」的結業,無疑是香港餐飲業近期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這家擁有33年歷史、高峰期分店超過30間的連鎖食肆,最終因經營環境及財務狀況惡化而選擇終止所有業務。根據創辦人蕭楚基和蔡汪浩的聲明,自疫情以來,粥品需求持續下滑,公司收入虧損問題一直無法改善,兩人甚至已動用超過3000萬元私人資金及賣出唯一居住物業來填補虧損,但最終仍無法挽救。 儘管他們嘗試舉辦優惠活動、透過借貸融資,但面對其他股東退股、經濟持續低迷、融資環境惡化以及高昂租金壓力,最終無奈選擇清盤。

海皇粥店的困境並非單一事件。香港餐飲業近年來持續面臨挑戰,核心商業區的空置商舖數量在疫情後創下新高,餐飲業更是首當其衝,曾出現單月300家餐廳倒閉的情況。 除了本地人口結構變化和港人北上消費的影響外,高昂的租金和經營成本也持續壓迫著餐飲企業的生存空間。 即使是大型連鎖店和國際品牌,也難逃結業或縮減規模的命運。

經濟轉型下的新生力量:新公司註冊與GDP增長

然而,海皇粥店的結業是否就代表香港全面進入「倒閉潮」?李家超的回應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他指出,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期,雖然部分行業面臨挑戰,但新的需求和商業模式正在形成。 去年底,香港新註冊公司數量達到歷史新高,共計146萬間,較前一年增加約2.9萬間。 這反映出香港依然具備吸引企業設立和擴展業務的條件。

政府在吸引重點企業和投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成功招攬了84家戰略企業,預計帶來超過500億港元的直接投資和逾2萬個就業機會。 投資推廣署也協助更多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相關企業數目增長了13%。

從宏觀經濟數據來看,香港的GDP也呈現正面增長。今年首季實質GDP按年增長3.1%,高於去年第四季的2.5%增幅,並且是連續第九個季度實現增長。 政府維持全年GDP增長2%至3%的預測。 儘管私人消費開支在首季錄得輕微跌幅,顯示本地消費意欲仍有待提振,但貨物出口和服務輸出顯著上升,以及整體投資開支恢復溫和增長,為經濟提供了支持。 中美貿易摩擦的暫時緩和以及內地刺激經濟的措施,也被認為有助於香港的外貿表現。 此外,近期股市交投活躍也反映出市場的一定信心。

轉型期的挑戰與機遇並存

海皇粥店的結業與新公司註冊創新高,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印證了香港經濟正經歷一個複雜的轉型階段。傳統行業在面對結構性改變和外部環境衝擊時,確實會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導致部分企業無法繼續經營。這其中既有消費模式的改變、高昂的營運成本等內部因素,也受到全球經濟環境、地緣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然而,經濟轉型也意味著新的機遇正在湧現。新的商業模式、新興產業和新的市場需求為具備創新能力和適應力的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政府在吸引重點企業、開拓新興市場等方面的努力,也為香港經濟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信心與變革:應對未來的關鍵

面對經濟轉型帶來的挑戰,李家超強調保持信心、進行改革並維持競爭力的重要性。 這句話點出了香港在當前階段的關鍵所在。個別企業的結業固然令人惋惜,但也促使整個社會反思,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進行調整和創新。

對於傳統行業而言,需要思考如何順應新的消費趨勢、提升服務品質、降低營運成本,甚至探索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對於新興產業而言,則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充足的人才和資金支持,才能茁壯成長。政府的角色在於創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吸引投資,推動創新,並協助受衝擊的行業和人士進行轉型。

海皇粥店的謝幕,是市場優勝劣汰的體現,也是經濟轉型期陣痛的一部分。它提醒我們,即使是歷史悠久的品牌,也需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尋求生存和發展之道。而新註冊公司的湧現,則展現了香港經濟的韌性和活力,預示著新的可能性正在萌芽。香港能否成功駕馭這場轉型,關鍵在於整個社會能否凝聚共識,共同應對挑戰,抓住機遇,透過持續的改革和創新,為經濟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