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無形之手,理應引導資源有效配置,激發創新活力,讓優勝劣汰的法則帶來進步。然而,當市場競爭走向極端,演變成「內捲」,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日前明確指出,必須整治這種「內捲式競爭」,同時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這不僅是對當前經濟現象的精準診斷,更是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出的關鍵藥方。
當競爭變成內耗:何謂「內捲式競爭」?
「內捲」一詞,近年來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描繪了一種在有限空間內進行的過度競爭,其結果往往是邊際效益遞減,甚至淪為無效內耗。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對此有深刻的闡述,他指出一些企業陷入「內捲式競爭」,表現為以低價、超低價甚至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或是製假售假、以次充好。 這種行為突破了市場競爭的邊界和底線,扭曲了市場機制,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
試想一下,當一個行業的所有企業都為了爭奪同一塊市場蛋糕而拼命壓低價格,產品品質因此受到犧牲,研發投入被壓縮,員工的薪資福利也難以提升。這種競爭看似激烈,實則是一種惡性循環,沒有贏家。這就像一個擁擠的房間,人們爭相向前,卻發現怎麼努力都走不出這個房間,最終只能在原地打轉,精疲力竭。這就是典型的「內捲」寫照。它不僅損害了企業的健康發展,也阻礙了產業的整體進步。
結構性矛盾:內捲的溫床?
發改委在強調整治內捲式競爭的同時,也提及要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 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部分行業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例如盲目跟風投資、技術更新迭代跟不上等。 這些問題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進而為「內捲」提供了土壤。
當產業結構失衡,高端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剩時,企業為了生存,只能在低層次上進行價格戰。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得那些注重品質、追求創新的企業難以生存,進一步加劇了內捲化的趨勢。因此,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提升產業鏈的整體層次,是根治內捲式競爭的必要條件。
標本兼治:發改委的藥方
面對「內捲式競爭」和產業結構性矛盾的雙重挑戰,發改委提出了「因業施策、對症下藥、標本兼治」的解決思路。 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堅持創新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這意味著要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品質和核心競爭力,增加高端產能和優質供給. 通過創新,企業可以開拓多元化市場,擺脫低層次價格競爭的泥淖。
其次,加強地方約束,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地方保護主義是導致市場分割、「內捲」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發改委明確要求各地不得突破國家規定的底線紅線,違規實施招商優惠政策,並將集中力量整治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行為.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地域壁壘,才能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
再次,優化產業布局,遏制落後產能無序擴張。對於煉油、鋼鐵等行業的低效落後產能,要加快淘汰,對於煤化工、氧化鋁等行業新增產能項目,要科學論證,防止盲目新建. 同時,要引導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注重技術研發,避免重蹈覆轍,陷入新的內捲.
最後,強化市場監管,重拳整治市場亂象。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製假售假等行為,加大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共同維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 通過有效的市場監管,可以規範企業行為,防止惡性競爭,淨化市場環境。
競爭的真諦與未來之路
發改委的表態,不僅是對當前經濟現象的警示,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健康的市場競爭,應該是激發創新、提升效率的動力,而不是導致內耗、阻礙進步的絆腳石。通過整治內捲式競爭、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完善頂層設計,加強政策協調,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要摒棄短期思維,堅持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社會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念,支持優質產品和服務,共同抵制劣質低價的市場亂象。
當「內捲」不再成為常態,當公平競爭蔚然成風,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才能真正釋放。創新將成為最閃亮的名片,品質將贏得市場的認可,企業將在健康的賽道上競逐未來。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必然要求。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市場環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