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大轉向:砍1600億投資聚焦混合動力車

車海變奏曲:本田電動車投資踩剎車,混合動力車再成焦點

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電動車浪潮席捲全球,看似銳不可擋。然而,在這股浪潮中,傳統汽車巨頭正謹慎地調整航向。日本汽車大廠本田(Honda)近期宣布,將縮減電動車(EV)的投資,轉而更側重混合動力車(Hybrid Vehicle, HEV)的發展。這一策略轉變不僅引發市場關注,更凸顯了當前電動車市場面臨的挑戰與變數。

潮水退去,看見市場真實需求

過去幾年,各家車廠紛紛投入鉅資發展電動車,彷彿電動化是唯一的未來。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電動車的高昂售價、充電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及消費者對續航里程的焦慮,都成為推廣電動車的絆腳石。特別是在部分市場,電動車的需求增長正在放緩,甚至出現滯銷現象。

本田此次的策略調整,正是對當前市場環境的務實反應。本田行政總裁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坦言,全球電動車銷售比例預計將低於先前設定的目標。 因此,本田決定將原定截至2031年3月底財政年度的10兆日圓(約新台幣2兆元、港幣6400億元)電動化投資,減少3兆日圓(約新台幣6000億元、港幣1600億元),降至7兆日圓。 削減投資的金額,足以看出市場變化對車廠決策的巨大影響。

混合動力的逆襲:過渡時期的務實選擇

在電動車市場面臨挑戰之際,混合動力車的需求卻呈現增長趨勢。 對於許多消費者而言,混合動力車提供了燃油效率的提升,同時又不需擔憂充電問題,是一個更具吸引力的中間選項。分析師預測,包含混合動力車在內的電動化車輛,在2025年佔新車購買比例將從2024年的20%上升到25%。

本田正是看準了這一市場趨勢,計劃在2027年至2031年間,在全球推出13款新一代混合動力車型。 本田將重新設計其雙馬達混合動力系統,使其更輕、更高效,並應用於更多車型。 透過加大混合動力車的佈局,本田希望在電動車全面普及之前,搶佔市場先機,並利用混合動力車銷售所產生的利潤來支應未來的電動車發展。

全球車廠的集體 recalibration

本田並非唯一一家調整電動車策略的車廠。面對市場挑戰,許多汽車品牌都在重新評估其電動化時間表。至少有15家主要汽車品牌,包括福特(Ford)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都延後了其全電動車轉型的計畫。 福特甚至將電動車的資本支出從40%降至30%。 這顯示出,即使是先前對電動車投入甚多的車廠,也正在校準其發展路線,以更符合市場實際情況。

這波策略調整的背後,除了市場需求不如預期,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競爭壓力也是一大因素。 中國品牌以更親民的價格推出電動車,對全球汽車製造商構成了嚴峻挑戰。 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混合動力車成為了一個相對穩健且能維持獲利能力的過渡策略。

放眼未來:長期目標不變,只是路徑調整

儘管縮減了近期的電動車投資,本田強調其2040年實現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佔全球銷量100%的長期目標並未改變。 本田認為,電動車仍然是減少碳排放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田的策略調整,更多是關於實現目標的「路徑」變化,而非放棄目標本身。

本田計劃透過建立一個垂直整合的電動車價值鏈,包括電池的生產,來降低電池成本和整體生產成本。 預計到2030年,在北美採購的電池成本將比目前降低20%以上,整體生產成本降低約35%。 此外,本田正積極開發新的電動車平台「Honda 0系列」,計劃在2030年前推出七款全球電動車型。

彈性應變:生產線的轉型

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本田也正在調整其生產設施。例如,本田在俄亥俄州的汽車廠將進行改造,以便能夠同時生產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 這種靈活的生產模式,將使本田能夠快速應對市場需求的轉變。 透過在同一生產線上生產不同類型的車輛,本田可以在市場對電動車需求放緩時,增加混合動力車的產量,確保產能的有效利用。

策略調整的深層啟示

本田此次大規模調整電動車投資策略,對整個汽車產業具有深層次的啟示。首先,它提醒我們,技術的發展與市場的接受度之間存在時間差。儘管電動車被視為未來趨勢,但其普及仍需克服基礎設施、成本和消費者習慣等挑戰。其次,它凸顯了汽車產業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尤其來自新興市場的挑戰不容忽視。最後,它告訴我們,靈活應變和務實策略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至關重要。車廠不能固守單一技術路線,而應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術成熟度,採取多元化的發展策略。

本田從電動車的「all-in」轉向混合動力的「recalibration」,並非倒退,而是在現實考量下的戰術調整。這場車海變奏曲,不僅是本田的個案,更是整個汽車產業在邁向電動化未來過程中,不斷探索、試錯與調整的真實寫照。未來的汽車市場將充滿更多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夠靈活應對、緊貼市場脈動的車廠,才能在這場變革中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