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節目是香港觀眾長久以來喜愛的節目類型,從早期的烹飪教學,到近年流行以發掘隱世美食或名人推介為主軸。然而,當傳統模式漸趨飽和,如何注入新元素,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成為節目製作單位的一大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創新飲食節目應運而生,由被譽為「潮而不老」的資深藝人馮素波(波姐)領軍,搭配一眾年輕藝人,以獨特的「廚藝比拼」形式,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看體驗。
「潮而不老」的魅力:馮素波的全新角色
馮素波在香港演藝圈資歷深厚,其親切自然的形象深入民心。近年來,她在年輕一代觀眾中獲得「潮而不老」的美譽,展現了她跨越世代的魅力。在這個全新的飲食節目《香港網絡食神之IE創意爭霸戰》中,波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持或嘉賓,而是以「嫲嫲教煮」的身份出現。 這個稱謂既凸顯了她的資歷與經驗,也拉近了與年輕藝人及觀眾的距離,彷彿是家中的長輩,用溫暖的目光M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與廚藝探索。
波姐在節目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試食及評論」擔當。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品嚐,更包含了她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對美食的獨到見解。她表示自己的評論會「中肯」且「公道」,不會刻意「口下留情」,但也不會是「地獄評論」。 這種誠實而溫和的風格,預計會為節目增添不少真實感和趣味性。畢竟,誰不想聽聽這位經驗豐富的「嫲嫲」對年輕人廚藝的評價呢?
年輕世代的創意碰撞:IE人廚藝爭霸
節目的另一大亮點,是集結了一眾年輕歌手、藝人及KOL。 他們被分成時下流行的MBTI「I人(內向型)」和「E人(外向型)」兩隊,進行廚藝創意爭霸戰。 這種分組方式不僅增加了節目的話題性,也讓觀眾能從更貼近年輕人生活文化的角度來觀看節目。 「I人」與「E人」在廚房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內向型選手是否會在創意上更為細膩?外向型選手又能否在比拼中展現更強的表現力?這些未知數都為節目增添了懸念和看點。
節目採用「真人騷」形式拍攝,深入發掘香港的優質餐廳。 年輕藝人們在挑選的餐廳品嚐美食後,將化身「美食烹飪玩家」,發揮創意進行廚藝比拼。 這不僅是單純的廚藝展示,更是他們對香港多元飲食文化的學習和理解過程。波姐在受訪時曾提及,透過拜訪不同的食店,讓她對飲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改變了她不敢吃咖喱的習慣。 這種「傳承」與「學習」的精神,也是節目希望傳遞的重要信息之一。
互動參與新模式:觀眾投票贏獎品
有別於傳統單向輸出的飲食節目,《香港網絡食神之IE創意爭霸戰》融入了觀眾互動元素。觀眾在觀看節目時可以參與投票環節,甚至有機會贏取餐廳現金券或品嚐節目中的創意菜式。 節目導演表示,這種模式旨在讓觀眾更投入,同時也能為參與的食店帶來推廣和實質效益。
這種結合「觀看」、「投票」、「贏獎」的新模式,緊密連結了節目內容與觀眾參與度,也為香港餐飲業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推廣渠道。 在現今社會強調互動和參與的氛圍下,這樣的設計無疑更能吸引年輕一代觀眾的目光。節目更考慮到海外觀眾,特地配上簡體及英文字幕,希望將香港的飲食文化推廣到大灣區及海外。
承前啟後:波姐對未來的展望
除了當前的「試食及評論」角色,波姐也對節目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想法。她表示自己過去能一人煮十人份的飯菜,不介意在節目中「露兩手」。 更重要的是,她建議未來可以開拍一個專屬「老友記」下廚的節目,命名為《老友飯堂》。
這個提議極具意義。飲食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活動,更是情感交流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由經驗豐富的長者來分享他們的拿手好菜和烹飪智慧,不僅能展現不同的飲食風貌,更能喚起觀眾對家庭、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珍視。這與當前節目的「傳承」主題不謀而合,也為《香港網絡食神》系列節目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結論: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創新菜餚
總體而言,《香港網絡食神之IE創意爭霸戰》是一道充滿創意和新意的飲食節目「菜餚」。它巧妙地結合了資深藝人的魅力與年輕世代的活力,在傳統飲食節目的基礎上,融入了廚藝比拼、MBTI分組以及觀眾互動等創新元素。馮素波作為「潮而不老」的代表,不僅憑藉其親切形象吸引觀眾,更以其專業和公道的評論為節目注入了靈魂。 而年輕藝人們的參與,則為節目帶來了新鮮感和多元的觀看視角。
這個節目不僅僅是關於美食,更是關於文化交流、世代傳承和創新嘗試。透過鏡頭,觀眾不僅能看到垂涎欲滴的菜餚,更能感受到不同年齡層對飲食的熱情與理解。波姐對「老友飯堂」的展望,更是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描繪了一幅溫馨而充滿人情味的藍圖。期待這道「創新菜餚」能在網絡平台引發熱烈迴響,讓更多人看見香港多元而充滿活力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