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斯10月訪華引熱議 外媒揭幕後商業動機

足球巨星梅西與阿根廷國家隊是否會在今年十月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與中國男足(國足)進行友誼賽?這不僅牽動著無數球迷的心,更在去年梅西訪港期間未能上場引發的風波後,顯得格外敏感。外媒對於這次潛在的行程,多半將其解讀為一項「商業決定」,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而去年那場突如其來的行程取消,又留下了哪些待解的結?

一場未竟的約定:回顧去年的波折

時間回溯到2023年11月,原定於青島和成都舉行的邁阿密國際中國行最終取消,讓許多期待一睹梅西風采的球迷大失所望。主辦方當時表示是「因故無法如期舉辦」,而邁阿密國際俱樂部則稱是「由於不可預見狀況」。 這次取消發生在邁阿密國際宣布中國行賽程後不久,並且期間賽事安排一波三折,甚至出現了在大麥網開售門票後又迅速撤下的情況,讓球迷的熱情在等待中被消耗殆盡。

隨後的2024年2月,梅西隨邁阿密國際訪問香港,在一場友誼賽中因傷未能出場,引發了現場球迷的強烈不滿,噓聲四起,甚至有球迷踢飛了梅西的廣告牌。 香港特區政府也對主辦方的安排表達了極度失望,並表示會根據合同扣減贊助費用。 儘管梅西事後通過影片解釋是內收肌發炎,並非政治因素,也表達了希望有機會再次到香港和中國比賽的願望,但這次「失場風波」的餘波未平,對他及阿根廷隊在中國的形象造成了一定影響。 緊接著,原定於今年3月在杭州和北京舉行的阿根廷國家隊友誼賽也被取消,杭州市體育局當時的聲明稱原因「眾所周知」,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於梅西在中國受歡迎程度的擔憂。

潛在的十月之約:商業考量浮現

然而,近期有外媒報導稱,阿根廷國家隊計劃在今年十月再次訪問中國,並有可能與中國男足進行友誼賽。 這次潛在的訪問,不少外媒和相關報導都直指其背後的「商業決定」屬性。

為何這次潛在的訪問會被普遍認為是商業考量?首先,阿根廷國家隊作為世界盃冠軍,擁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全球號召力,特別是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 邀請阿根廷隊來華比賽,無疑能帶來可觀的門票收入、贊助費用以及周邊商業機會。有報導指出,阿根廷足協目前正與中國建立更多聯繫,而中國對阿根廷等五國實行免簽政策,也為阿根廷隊來華提供了便利。 這顯示出雙方在經貿和人文交流層面上的積極互動,也為潛在的足球合作提供了土壤。

其次,對於阿根廷隊而言,在國際比賽日期間選擇與亞洲球隊進行友誼賽,除了備戰考量外,商業收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儘管與中國男足在競技層面上存在巨大差距(阿根廷隊排名世界第1,國足排名第94),比賽本身的競技價值可能有限,但梅西等球星的參賽足以吸引大量球迷和媒體關注,從而實現商業上的成功。 阿根廷隊主教練斯卡洛尼也曾表示,中國市場對頂級足球比賽的需求巨大,他選擇在中國與亞洲球隊比賽是為了測試球隊實力,但也承認商業方面的考量。

然而,這次潛在的十月之約也並非板上釘釘。報導中提到,假如中國男足在六月的世界盃外圍賽中成功晉級附加賽,那麼附加賽的比賽時間將會與阿根廷隊計劃的十月訪華行程衝突,這將是影響行程的一大變數。 這說明儘管有商業推動,但賽事安排仍需考慮到中國男足自身的賽程情況。

「失場風波」的陰影與市場的雙重性

去年的「失場風波」無疑給梅西和阿根廷隊在中國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香港球迷和政府的失望,以及隨後中國大陸輿論的發酵,都表明了中國市場對於球星個人行為和商業賽事組織的高度關注和敏感。 當時,一些觀點甚至將梅西的行為解讀為對中國球迷的不尊重,並引發了抵制的情緒。

然而,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以及球迷對頂級足球的渴望,使得儘管經歷了風波,商業層面的推動依然存在。對於賽事主辦方而言,梅西和阿根廷隊依然是能夠帶來巨大流量和收益的招牌。 這次潛在的十月訪華,也可以被視為在經歷了去年的波折後,雙方在商業層面上的一次「破冰」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經歷了去年的事件,未來的商業賽事組織者可能會更加謹慎。確保合同中明確球星的出場條款,以及提升賽事組織的專業性,將是避免再次出現爭議的關鍵。 同時,球迷的期待與商業運作之間的平衡,也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球迷渴望看到心儀的球星上場獻技,而商業賽事的舉辦則是以營利為目的。如何在滿足球迷的觀賽需求和保障商業利益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考驗著各方的智慧。

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

如果阿根廷隊最終確定在十月訪華並對陣國足,這將為中國球迷提供一次難得的近距離觀看世界冠軍球隊的機會。 對於中國足球而言,與世界頂級球隊交手,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從中學習和借鑒。同時,這也有助於再次點燃國內的足球熱情,推動足球市場的發展。

然而,挑戰同樣存在。如何確保梅西等關鍵球員能夠按計劃出場,避免重蹈覆轍,將是這次潛在訪問能否成功的關鍵。主辦方需要與阿根廷方面簽訂嚴謹的合同,並做好應急預案。此外,如何處理好輿論的關注和球迷的情緒,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經歷了去年的風波,公眾對於此類商業賽事將會更加審視。

總的來說,傳聞中梅西和阿根廷隊十月訪華並對陣國足的消息,在商業層面上具有顯著的驅動力,也體現了中國市場對頂級足球的持續吸引力。然而,去年的「失場風波」留下的教訓不容忽視。未來的賽事能否順利舉辦,並贏得球迷和公眾的認可,將取決於各方能否在商業利益、球員健康、球迷期待和賽事組織專業性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這不僅僅是一場足球賽事,更是對商業運作、公共關係和市場信心的綜合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