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籲分階段削津貼 共渡時艱盼早知曉

財政壓力下的教育應變與前瞻

近年來,全球經濟環境波動,香港的公共財政亦面臨挑戰。在政府需要審慎理財的大背景下,教育開支的調整成為一個無可避免的議題。當局擬削減公營中小學的部分津貼,無疑對學界帶來衝擊,但也促使教育界在變局中尋求應對之道。面對資源的調整,學界展現出願意「共渡時艱」的態度,同時也殷切期望政府能提早告知具體安排,並考慮分階段實施,以利學校進行周詳規劃,確保教育質素不受損。

資源調整的骨牌效應

教育局擬在新學年削減公營中小學撥款,其中「擴大營辦津貼(EOEBG)」總額預計下調10%,同時所有分項津貼將不會按通脹上調。 這意味著學校在支付日常營運開支,如水電費、購買教材、聘請非教學人員等方面的資源將會減少。 此外,「姊妹學校津貼」及「全方位學習津貼」也將進行整合和調整。 甚至有消息指出,直資學校的資助額也可能削減約2%。

這些調整對學校的影響不容小覷。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指出,一所開辦20多班的中學,EOEBG削減金額可能高達70萬至80萬元,這對學校運作構成壓力。 學校需要重新審視開支結構,尋找節流方法,例如節省用電、縮減部分行政安排等。 同時,學校也需要思考如何「開源」,例如考慮出租校舍設施,或是鼓勵校友捐款,以彌補經費缺口。

學界的理解與期待

面對財政緊縮,學界普遍表示理解政府的難處,並願意「共渡時艱」。 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認為,財赤下教育界應靈活調配資源。 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作芳也坦言,雖然津貼減少「固然無人開心」,但在財赤下教育界不能獨善其身,學校需要有削減開支的心理準備。 這種體諒的態度,反映了學界對社會整體狀況的認知與責任感。

然而,理解並不代表沒有憂慮。學界普遍期望教育局能及早發放具體的文件,清楚交代削減的細節和安排。 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指出,目前當局尚未發出具體文件,甚至連「開班信」都未有,這讓學校難以有效規劃新學年的各項工作。 學校需要時間來評估削減津貼的具體影響,並提前做好相應的調整和準備,例如重新編排課程、調整活動預算、甚至考慮人事安排等。早期和清晰的通知,對於學校的順利運作至關重要。

分階段實施的彈性考量

除了提早通知,學界也建議當局考慮「分年分階段」削減津貼。 一次性的大幅削減,可能會對學校造成較大的衝擊,尤其是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替代資源的情況下。如果能將削減計劃分階段進行,例如在幾年內逐步減少津貼,學校將有更充裕的時間來適應和調整。這種漸進的方式,有助於降低對學校正常運作和教育質素的負面影響。

分階段削減也能為學校提供更多彈性,思考如何在不影響教育質素的前提下進行資源整合和優化。正如津小議會主席張作芳所說,學校需要「睇餸食飯」,思考如何在現有資源下做得更好。 這可能包括重新評估現有的教育資源和課外活動,思考哪些是真正必要且高效的,哪些可以進行整合或調整。 分階段實施,能讓學校有空間去嘗試和探索新的資源運用模式。

尋找開源節流的創新之道

面對津貼削減,學校不僅要「節流」,更需要積極「開源」。除了上述提及的出租設施和校友捐款,學校還可以探索更多創新的開源途徑。例如,可以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共同舉辦活動,爭取企業贊助;或者發展學校的特色課程或服務,吸引更多學生報讀,從而增加收入。

在「節流」方面,學校也需要精打細算,思考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這不僅是減少開支,更重要的是優化資源配置。例如,可以通過科技手段提升行政效率,減少人力成本;或者集中採購,降低物資費用。關鍵在於如何在不犧牲教育核心價值和學生學習體驗的前提下,做到物盡其用。

長遠視角下的教育投資

雖然當前政府面臨財政壓力需要削減開支,但從長遠來看,教育投資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石。穩定的教育經費對於維持優質的教育體系至關重要。過度或急劇的削減,可能會對學校的師資隊伍、課程發展、學生活動等多方面產生負面影響,最終可能損害學生的學習機會和發展。

因此,在應對眼前的財政挑戰時,政府和社會也應當保持對教育的長遠視角。教育經費的調整應該是一個審慎和具策略性的過程,需要在控制開支和保障教育質素之間取得平衡。學界提出的提早通知和分階段削減的建議,正是基於這種對教育持續發展的考量。

結語與前行

減中小學津貼是當前財政狀況下的無奈之舉,學界對此表示理解並願意共渡時艱。然而,政府在推行相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運作需求,提供清晰和及時的資訊,並考慮更具彈性的實施方案,例如分階段削減。這不僅能幫助學校更好地應對挑戰,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對教育系統穩定性和教育質素的影響。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教育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蘊藏著轉型的契機。透過開源節流的創新嘗試,以及與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緊密合作,香港的學校有望在財政壓力下找到新的發展路徑,繼續為下一代提供優質的教育。這需要政府、學界、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攜手前行,為香港教育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