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海面上星光黯淡,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劃破了香港的國慶夜。南丫海難,這三個字,烙印在無數香港人的記憶深處。三十九條無辜的生命,瞬間消逝在冰冷的海水中,留下了無盡的悲痛與追問。事隔多年,當死因庭的研訊再次聚焦這場悲劇,許多當年不為人知的細節,特別是關於船隻檢驗的陳年舊事,逐漸浮現,令人不勝唏噓。其中,前線驗船督察的證詞,揭示了過往驗船制度中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常態,例如「跟師傅學驗船」的傳統,以及對甲板下水密裝置「毋須檢查」的認知。這不僅是程序上的疏忽,更可能是一條條鮮活生命消逝的關鍵。
那些年的驗船日常:師徒相傳的經驗與盲點
「跟師傅學」,這聽起來或許充滿人情味,但在關乎海上安全的驗船工作上,卻可能潛藏危機。在南丫海難的死因研訊中,多位前海事處驗船督察提及,早年入職時,的確沒有系統性的培訓課程,驗船知識與技巧主要依靠跟隨資深同事,也就是俗稱的「師傅」學習。 這種口耳相傳的模式,雖然能傳承實務經驗,但也容易將一些非正式的習慣或對規例的片面理解一併傳承下去,形成難以察覺的盲點。
想像一下,一位初出茅廬的驗船督察,跟著「師傅」登船檢驗。師傅告訴他:「例行年檢,重點看甲板上的救生設備、消防設施、還有船身有沒有明顯破損。至於甲板下面那些艙房?新船下水時都驗過了,那些水密艙壁、水密門,不是我們這個階段要看的。」 久而久之,這種非正式的「指引」就可能內化為驗船人員的工作常規。他們或許依賴對船隻外觀的目測,假設船隻結構沒有改變,並相信之前的檢驗已經足夠。 殊不知,這種「信賴前人」的態度,在沒有圖則核對的情況下,無異於蒙眼狂奔。
甲板下的秘密:被忽略的水密防線
船隻的水密隔艙和水密門,是抵禦船隻在破損後迅速沉沒的重要防線。它們像一道道防火牆,將船艙分隔開來,即使部分船艙進水,也能阻止水蔓延到其他區域,為船上人員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然而,在南丫四號的個案中,致命的缺陷正正出現在甲板之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揭示,南丫四號的油箱房與舵機房之間,本應按照圖則設置水密門,但最終卻沒有安裝,形成一個開口。 這使得船隻在被撞擊後,海水迅速湧入相鄰艙室,導致船隻在短時間內傾覆。
在死因研訊中,有前驗船督察證實,過往進行年度檢驗時,確實認為甲板下的水密裝置「不是我們階段去看的東西」,認為這些應在新船建造時已經檢驗妥當。 他們的檢驗範圍,似乎僅限於甲板以上看得見摸得著的設備。這種將甲板上下一刀切的檢驗方式,與海事處2006年的工作指引形成矛盾。指引中提到須檢查「水密/風雨密裝置」,並未明確區分甲板上或下。 這也反映出當時海事處內部對檢驗標準理解不一的問題。
制度的缺失與個人的責任
這種「跟師傅」的學習模式和對甲板下水密裝置的忽略,並非個別驗船督察的獨有情況,而是當時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現象。有證人指出,海事處難以訂下統一的工作指引,因為「條條船個結構都唔同」。 但這種說法並不能完全開脫制度上的責任。缺乏標準化、系統化的培訓,缺乏嚴謹的圖則核對要求,使得驗船工作的專業性大打折扣。
前驗船督察在庭上被質疑,為何沒有發現圖則上標示有水密門的位置,實體船隻卻是一個開口。他們的解釋往往是沒有帶備圖則,或者即使有圖則,也只會快速掃描需要核對的項目,而不會仔細檢視所有細節。 這種「按本子辦事」卻忽視關鍵安全細節的做法,讓人質疑其專業判斷能力。雖然有證人強調每日需要檢驗多艘船隻,時間壓力大,無法重複新船檢驗時的步驟, 但這恰恰暴露了當時人手或流程上的不足,不應成為忽略安全檢查的理由。
追尋真相的意義:從悲劇中學習
南丫海難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時海上安全監管體系存在的嚴重問題。獨立調查委員會在災難後發表的報告,嚴厲批評海事處在船隻設計、建造、檢驗各個階段都存在連串錯誤。 報告特別指出,只要職員細閱圖則,就能發現南丫四號結構與圖則不符的問題,而一名專業驗船督察看不見油箱房與舵機房之間明顯的開口,「令人費解」。
如今,死因庭重新審視這宗悲劇,希望能拼湊出導致三十九人死亡的「最後拼圖」。 驗船督察們的證詞,無論是承認依賴「師傅」經驗,還是辯解當時制度的不足,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去理解悲劇發生的深層原因。這不僅僅是追究個人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改進制度,確保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
自南丫海難後,海事處的驗船制度據報已有所改革,包括要求驗船人員攜帶圖則進行核對。 然而,制度的完善需要時間,也需要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員深刻認識到自身肩負的重任。每一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南丫海難的血淚教訓,時刻提醒著我們,對安全的堅守,永不能有「毋須檢查」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