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臣道首置盤的工程傳出弊案,廉政公署偵破一宗涉嫌行賄的案件,揭發地盤的鋼筋配置存在嚴重問題,部分樓宇的主力鋼筋數量平均少於10%,且有鋼筋變幼、變疏、甚至移位消失的情況。雖然屋宇署評估後認為整體結構未有即時危險,但已勒令停工並要求承建商進行加固工程。這宗事件不僅是工程品質的單一缺失,更牽涉到貪污舞弊,對公眾信心,特別是首置買家,造成了沉重打擊。
揭開序幕:從貪腐到結構疑雲
這宗引人注目的安達臣道住宅發展項目,原是為協助香港永久性居民首次置業而設的「港人首置盤」,帶有公共政策的色彩,承載著不少市民的置業夢想。然而,隨著廉政公署的介入調查,一幅令人不安的畫面逐漸清晰:地盤分判商為了節省成本、提高利潤,涉嫌透過提供利益,例如昂貴的餐飲、夜總會消遣,甚至金錢和現金券,來賄賂工程監督人員,換取他們對不合規的鋼筋工程視而不見。這種貪腐行為,直接導致了建築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鋼筋結構出現偏差。
廉政公署形容這次事件「罕見」,並已拘捕包括總承建商員工、分判商東主及員工、工程顧問公司駐地盤監督在內的10名男子,他們涉嫌干犯行賄、受賄、串謀詐騙及使用虛假文書等罪行。這揭示了建築行業中可能存在的監管漏洞和道德風險。
鋼筋之謎:那消失的「少於10%」
鋼筋是混凝土建築的骨架,其數量、位置、粗細和連接方式都直接影響樓宇的承重能力和抗震性能。根據調查,安達臣道首置盤的全部6座大樓,鋼筋配置都與批准圖則不符。問題不僅是「少於10%」這個數字,更在於偏差的多樣性和嚴重性,包括鋼筋減少、變幼、變疏,甚至完全消失,以及鋼筋移位,最嚴重的移位甚至達到530毫米。
雖然「平均少於10%」聽起來似乎比例不高,但這是一個平均數,意味著某些關鍵位置可能缺少更多。屋宇署的總結構工程師指出,儘管如此,考慮到整體鋼筋配置和周邊混凝土牆的負重設計,認為大樓整體結構暫無明顯危險。然而,鋼筋配置「嚴重偏離圖則」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警號。這不僅關乎當前的結構安全,也可能影響樓宇長期的耐久性和抗災能力。一位結構工程師指出,雖然設計時通常會預留一定餘裕,例如實際需要的3條鋼筋會放4條,但如果偏差過大,超出設計容許範圍,樓宇結構就會不符現時標準。
屋宇署的判斷:安全,但非無虞
面對鋼筋問題,屋宇署的立場是「整體結構無危險」,但「需要加固」。屋宇署總結構工程師表示,署方在去年8月接到舉報後,於10月勒令地盤停工,並進行了俗稱「開皮」的大規模檢查,才確認了鋼筋配置的問題。停工令至今仍未撤銷。
屋宇署已要求項目的註冊結構工程師及承建商提交事故報告和補救方案,包括為建築物局部加固,有需要時甚至要拆卸部分結構構件,重新配置鋼筋並灌注混凝土。這顯示儘管認為沒有即時危險,但問題的嚴重性已達到需要進行結構性補救的地步。署方同時正在諮詢律政司的意見,考慮根據《建築物條例》對相關人士提出檢控。
此外,屋宇署正檢視涉案承建商負責的其他5個私人發展項目,並已加強巡查及抽樣核查。為了加強監管,屋宇署未來將增加地盤落混凝土前鋼筋的抽樣檢查比例,由目前的12%提高到25%。
「首置盤」的脆弱性:信任的裂痕
安達臣道項目作為「港人首置盤」,其目標是幫助負擔不起私樓的市民實現置業夢。這類項目帶有政府支持的性質,本應是品質和信心的保證。然而,這次的貪污和鋼筋問題,無疑在準買家心中劃開一道深深的信任裂痕。
這些買家往往是首次置業,將大部分積蓄甚至未來多年的收入投入其中。樓宇的結構安全是他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訴求。現在爆出的問題,即使屋宇署表示結構安全需要加固,也難免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這種對「首置盤」品質的擔憂,可能會波及其他類似的公營或資助房屋項目,削弱市民對政府房屋政策的信心。
結構加固:補鑊的必要與代價
對出現問題的結構進行加固是必要的,以確保樓宇達到應有的安全標準。然而,加固工程不僅耗時,也會產生額外的成本。這些成本最終由誰承擔?是否會影響項目的完工時間?這些都是準買家關心的問題。
加固方案可能包括增加鋼板、碳纖維或其他補強材料,甚至如屋宇署提及的,可能需要拆除部分結構重新建造。這些工作需要在現有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其複雜程度和對原有設計的影響,都需要審慎評估。同時,停工期間的時間損失,以及加固工程所需的時間,都會導致整個項目延遲完工,打亂準買家的計劃。
深層影響:不只是工程問題
這宗事件的影響遠超工程本身。首先,它暴露了建築行業在分判制度下可能存在的監管盲點和貪腐風險。當分判商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偷工減料,而監督人員又被收買時,整個品質控制鏈條就會失效。
其次,事件對建築行業的聲譽造成損害。香港一直以其高質量的建築標準引以為傲,這次事件可能會讓外界對香港的建築品質產生質疑。
最後,對於那些期待入住安達臣道首置盤的市民來說,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們的置業夢想蒙上了陰影,對未來居住環境的安全感到擔憂。
從事件中學習:重建信心之路
這宗安達臣道首置盤的貪污及鋼筋問題事件,是一次痛苦的教訓。要重建公眾對建築品質和「首置盤」項目的信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必須嚴懲涉案的貪污及造假行為,向業界傳達清晰的信號:偷工減料和貪污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廉政公署的「戰鼓」行動是一個好的開始,後續的檢控和審判至關重要。
其次,需要檢討和加強建築工程的監管制度。屋宇署增加鋼筋抽樣檢查比例是一個積極的措施。同時,也應考慮如何加強對分判商及駐地盤監督人員的獨立監管和問責機制。
第三,承建商和發展商應負起主要責任,確保工程品質符合標準。長實作為該項目的發展商,雖然鋼筋問題是由分判商及監督人員的問題引起,但最終仍須為項目的整體品質負責,並確保加固工程徹底有效。他們應積極與屋宇署配合,並向準買家透明地交代事件進展和補救措施。
最後,政府在推行「首置盤」這類具社會意義的房屋項目時,應將品質和安全放在首位,並確保有足夠的監管資源和機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辜負市民的期望。這次事件提醒我們,一個健全、廉潔的建築市場,是保障市民安居樂業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