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與法理的交織:一宗公屋收回案引發的深思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公共房屋不僅是一個安身之所,更是許多基層家庭的希望與依託。然而,當居住規定遇上特殊的人生際遇,冰冷的條文與溫暖的人情之間,可能會產生令人BBS嘆的衝突。最近一宗關於退休婦女因長時間不在公屋單位居住而被房屋委員會收回單位,最終透過司法覆核獲得勝訴的案件,便是一記重磅,引發了社會對於公屋政策執行細節以及情理法理平衡的深入討論。這不僅是一宗法律個案,更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城市生活中被忽略的角落,以及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身影。
公屋政策的核心在於確保珍貴的房屋資源分配給最有需要的市民,並要求租戶「經常持續居住」於其單位內。這項規定旨在打擊濫用,防止公屋單位被丟空或非法轉租,以維護其他輪候家庭的公平權益。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會透過家訪、水電錶讀數等方式,監察租戶的居住狀況。一旦發現有違規情況,便會啟動收回單位的程序。
本案的主角是一位年屆六旬的退休婦女,她自1977年起便居住在柴灣漁灣邨的一個公屋單位,至今已近半世紀。然而,近年來,房署的調查發現其單位的水電錶讀數長期偏低,並且多次突擊家訪均無人應門。這些跡象在房委會眼中,構成了「非經常持續居住」的理據,並依此發出了遷出通知書。
當冰冷的通知書送達,這位婦女的解釋,揭示了一個感人而無奈的故事。原來,她在退休後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元朗一個流浪貓狗收容場的義工工作。由於狗場缺乏人手,加上地點偏遠,她為了照顧這些無家可歸的動物,常常選擇在狗場留宿,因此大幅減少了回柴灣單位居住的時間。她並非故意丟空單位,而是為了履行她對這些毛孩的承諾,在簡陋的環境中默默付出。她甚至提到,單位多年沒有電力供應,經濟能力無法負擔維修,日常用水則靠收集水龍頭的滴水。這些細節,勾勒出一個在艱困環境下,依然堅守善良和責任的長者形象。
然而,房委會的上訴委員會並未接納她的解釋,依然認定她長期不在單位居住而駁回其上訴。面對即將失去居所的困境,這位婦女毅然決定提出司法覆核,尋求法庭的裁決。雖然她在司法覆核聆訊時並未有律師代表,也未能親自出庭,但法庭最終卻作出了對她有利的判決。
高等法院的法官在審理此案時,並非僅僅機械地套用「經常持續居住」的定義。法官細緻地審視了婦女陳述的特殊情況,尤其是她在狗場留宿是出於照顧流浪動物的義工工作,且狗場的居住環境極不理想。法官認為,上訴委員會在駁回其上訴時,並未充分考慮到正是因為她需要照顧流浪貓狗,才導致她無法經常住在公屋單位。法官指出,她在狗場的留宿屬於臨時性質,且房委會本身也有相關政策可以處理租戶因特殊情況而暫時不在單位居住的問題,例如若租戶提出申請,房委會會有其他合適政策處理。最終,法官裁定上訴委員會的考量及決定有悖常理,撤銷了收回單位S決定,並將案件發還上訴委員會,由另三位委員重新考慮。
這宗司法覆核的勝訴,被形容為「罕有」。這也反映出在公屋收回的個案中,租戶透過法律途徑推翻房委會決定的成功率並不高。法官在判詞中也特別強調,本案情況特殊,不應被視為任何具方向性的先例。然而,這宗個案的意義,遠不止於個案本身的輸贏。它提醒我們,在執行政策和法規時,除了黑白分明的條文,更應當考慮個案背後複雜的人情和動機。
公屋政策的嚴謹執行固然重要,可以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打擊濫用行為,例如丟空單位、非法轉租、虛報資料等,這些行為確實損害了其他真正有需要家庭的權益。房委會近年來也持續加強打擊濫用公屋的措施,包括收緊富戶政策、鼓勵舉報等,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如何在嚴格管理與體恤特殊情況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政策執行者需要不斷反思的課題。
此案中的婦女,其行為並非為了個人私利而濫用公屋資源。她將時間投入到無私的動物救援工作中,其居住狀況的改變是源於一份超越個人享受的責任感。法官的裁決,正是基於對這種特殊情況的理解和體恤。它並非否定公屋「經常持續居住」的規定本身,而是在於指出上訴委員會在審理過程中,未能充分考量導致婦女無法經常回家的特殊原因及其臨時性,以及房委會自身可能存在的彈性處理空間。
這宗個案也引發了關於公屋政策執行程序是否足夠人性化的討論。雖然房委會進行家訪、調查水電用量是其職責所在,但當租戶提出合理解釋並提供證明時,相關委員會在審理上訴時,是否應當更深入地探究其真實情況,並考慮其行為是否符合「濫用公屋」的本意?特別是對於長者或有特殊需要的租戶,政策執行是否可以更具彈性,或者提供更清晰的指引,讓他們了解在面臨類似情況時應如何向房委會申報和尋求協助?
這宗罕見的勝訴,為其他面臨類似困境的公屋租戶帶來了一線希望,也促使社會各界重新審視公屋政策在執行層面是否能夠更好地平衡法理與情理。公屋是為了幫助基層市民解決住屋問題,其最終目標應是促進社會的公平與福祉。在追求高效管理和打擊濫用的同時,如何保留政策應有的人情味,體恤那些非惡意、因特殊境遇而導致居住狀況改變的租戶,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
這不僅僅是關於一間公屋單位的所有權,更是關於一個長者多年來的付出是否被理解與尊重,關於公屋政策是否能在堅守原則的同時,展現應有的溫度。本案的發還重審,提供了一個契機,讓相關委員會能夠在更全面的考量下,作出一個既符合政策精神,又能體現人情關懷的決定。這場因「照顧貓狗」而起的司法覆核勝訴,最終能否為公屋政策的執行帶來更細膩和人道的考量,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