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大洗牌|UA、嘉禾多店謝幕潮分析

光影的故事,正在黯淡?近六年香港戲院的退場潮

香港,這座曾經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城市,電影不僅是娛樂,更是城市脈搏與集體回憶的重要部分。然而,近年來,戲院的結業消息頻頻傳來,彷彿一曲輓歌,預示著光影故事正步入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過去六年,約有20間戲院悄然「謝幕」,其中包括曾經的業界巨頭UA院線全線離場,以及嘉禾院線在三年內關閉四間分店。這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城市文化景觀的重塑,以及觀影習慣變遷的深刻反映。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逐的光影

回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戲院是無數人重要的消遣場所。從獨立的大型戲院到商場內的迷你影院,它們見證了港產片的輝煌,也承載了無數市民的青春回憶。那時候,相約在戲院門口,討論著電影情節,分享著觀影感受,是許多人共同的生活片段。然而,時移世易,這些場景似乎正逐漸變得遙遠。

數字下的無聲告白:結業潮的規模

近年的戲院結業潮,其規模令人矚目。根據資料顯示,過去六年,約有20間戲院結束營業。其中,最具標誌性的事件莫過於UA院線在2021年3月8日突然宣布香港旗下戲院全線結業。這個曾經在香港經營36年,引入全自動化放映系統和迷你化戲院概念的院線,其離場無疑對業界造成了巨大震動。UA結業前在香港共有6間影院。

除了UA,嘉禾院線近年也面臨經營壓力。雖然具體三年內關閉四間分店的詳細清單需要進一步查證,但資料顯示嘉禾院線近年確實有多間戲院結業,例如嘉禾黃埔戲院和康怡戲院在2025年先後結業。最新的消息顯示,開業半世紀的尖沙咀海運戲院也將於2025年6月2日起結束營業,原因為租約期滿。這些例子都印證了院線經營的艱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結業潮背後的原因

戲院結業潮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壓力疊加的結果。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

串流平台的崛起:居家觀影的新常態

近年來,Netflix、Disney+等串流平台的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舒適的居家環境、豐富的片庫選擇、彈性的觀影時間,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中欣賞電影和劇集。這種新常態對傳統戲院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人們不再需要特地前往戲院,購票、排隊、受限於固定的場次和座位,居家觀影提供了更為便捷和個人化的體驗。有學者指出,全球觀影習慣的改變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高昂的租金壓力:經營成本的沉重負擔

香港作為全球租金最高的城市之一,高昂的租金一直是零售業,包括戲院,面臨的巨大挑戰。即使在疫情之前,部分戲院已經面臨經營困難,而疫情期間的停業和限流措施,更是讓許多戲院雪上加霜。租金成本的壓力,使得許多戲院難以維持盈利,最終選擇結業是無奈之舉。有業界人士坦言,即使是支付人工和水電費,部分戲院的收入也不夠,直情是虧蝕經營。

疫情的致命打擊:營運模式的顛覆

新冠疫情對全球電影業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香港戲院也未能倖免。為了控制疫情,政府實施了多次戲院停業和限制入座率的措施。這些措施導致戲院長時間無法正常營業,票房收入銳減,而固定的營運成本(如租金和人工)卻持續產生,財務壓力巨大。儘管疫情過去,但觀眾回流的速度不如預期,加上期間養成的居家觀影習慣,使得戲院的復甦之路異常艱難。

缺乏具吸引力的電影:內容供應的挑戰

除了外在環境的變化,電影內容本身也是影響戲院上座率的重要因素。部分評論認為,近年來缺乏足夠數量和高質素的電影,特別是能夠吸引觀眾入場的港產片數量不足。儘管偶有票房報捷的本地電影,但整體而言,賺錢的作品仍屬少數。這使得戲院難以持續吸引觀眾入場,加劇了經營的困境。有監製表示,疫情後投資者減少,導致港產片題材選擇變得謹慎,也擔心港產片數量會越來越少,更難吸引觀眾。

結構性問題:市場飽和與過度投資?

有分析認為,香港戲院市場可能存在結構性問題,例如市場過度投資。儘管近年有戲院結業,但也有新戲院開業。然而,從數據來看,即使在疫情前,每間戲院、每個銀幕或每張座椅的平均票房已經呈現下跌趨勢。這可能意味著在某些時期,戲院的擴張速度超過了市場的實際需求,導致競爭激烈和盈利空間被壓縮。此外,戲院投資金額龐大且租約期長,使得面對市場變化時難以靈活調整.

不止是告別:結業潮帶來的影響

戲院的結業潮,影響的不僅僅是戲院本身,更是對整個電影產業鏈和城市文化的衝擊。

電影發行的困境:放映渠道的減少

戲院是電影主要的放映渠道,戲院數量的減少直接壓縮了電影的發行空間。特別是對於中小成本的電影而言,獲得院線排片的機會可能更加渺茫。有業界人士指出,如果拍出來的電影沒有戲院上映,拍得再多也沒用。這可能導致投資者對電影製作更加謹慎,進一步影響港產片的發展。

城市文化景觀的改變:集體回憶的消逝

許多結業的戲院,特別是一些老牌戲院,不僅是觀影場所,更是承載著幾代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文化地標。它們的消失,意味著城市文化景觀的改變,也讓許多珍貴的回憶無處安放。例如,旺角新寶戲院陪伴港人近20年,其結業令不少影迷感到惋惜。

觀影體驗的流失:大銀幕的魅力與社交功能

儘管串流平台提供了便利,但戲院提供的大銀幕、震撼音效以及與其他觀眾一起觀影的氛圍,是居家觀影難以取代的獨特體驗。戲院的減少,意味著市民獲得這種體驗的機會減少。此外,對於一些人來說,看電影也是一種社交活動,與朋友或家人一同前往戲院,享受共同的光影時光。

黑暗中的曙光?業界的應對與未來展望

面對戲院結業潮的嚴峻挑戰,香港電影業界也在積極尋求應對之策,並對未來抱持希望。

探索多元經營模式:提升觀影體驗

為了吸引觀眾重返戲院,部分戲院開始探索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提升觀影體驗。這包括引入更先進的放映技術(如IMAX、4DX等),改善影廳環境和座椅舒適度,以及提供更多樣化的餐飲選擇。有業界人士建議,可以考慮增設情侶座或加入按摩服務等,以增加戲院的吸引力。此外,上映另類內容(alternative content),如紀錄片、演唱會重播或經典老電影,也成為吸引特定觀眾群的方式。

政府的支援與業界的呼籲:共同應對挑戰

政府也意識到戲院結業潮對香港電影業的影響,並推出了一些支援措施,例如資助「全港戲院日」,以較低的票價吸引市民入場。業界也呼籲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差餉或電費補貼,或考慮向學生派發「電影券」,培養新一代的觀影習慣。此外,有財團表示看好電影業的未來,計劃開設數間新戲院。這為低迷的市場帶來一線曙光。

港產片的復甦:吸引本地觀眾的關鍵

許多業界人士和觀眾都認為,提升港產片的質素和數量,是吸引本地觀眾重返戲院的關鍵。近年來,部分港產片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成績,證明了本地電影的潛力。如果能持續產出高質素、貼近本土文化的電影,將有助於重新燃起香港觀眾的觀影熱情。

結語:光影不息,期待轉機

香港戲院的結業潮,是全球電影產業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也是香港自身特殊環境下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這場「謝幕」潮,不僅帶走了許多陪伴港人成長的光影空間,也對整個電影產業鏈帶來衝擊。然而,正如電影中的情節常常充滿轉折,香港電影業並未因此停下腳步。業界的探索、政府的支持以及香港人對本土電影的情感,都預示著這場光影故事仍未到結局。在挑戰中尋找機遇,在變革中謀求新生,或許是香港電影業和戲院克服困難,迎來下一個篇章的關鍵。只有當更多精彩的故事在大銀幕上重新綻放,當戲院再次成為城市中充滿歡聲笑語的光影殿堂,香港電影的魅力才能得以延續,那些關於光影的集體回憶才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