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擬調升開班線 拚擴招加劇殺校風波

少子化浪潮來襲,香港的教育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學齡人口持續下降,彷彿一場無聲的風暴,正逐步改變校園的風景。根據政府的推算,本港六歲適齡學童人數將在短時間內銳減,跌幅驚人,這還未計及移民潮的影響,無疑讓許多學校,尤其是資源較弱勢的學校,承受著巨大的收生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局近期提出擬議調整開班線及允許受歡迎學校擴班的政策,如同在這片已然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又激起了新的漣漪。教育界對此反應強烈,「加速殺校」的憂慮之聲此起彼落,這項政策究竟是應對變局的務實之舉,還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風暴前的寧靜?—— 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教育風景

香港的人口結構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便是出生率持續低迷。聯合國人口基金的報告顯示,香港的生育率在全球排名墊底。這種「少子化」現象直接導致了學齡人口的急劇下降。政府的數據預計,本港六歲學齡兒童人數將從2024年的約49,600人大幅減少至2029年的約31,500人,短短六年間減少超過1.8萬人,跌幅高達36.5%。這還不包括因移民潮而離開香港的約15萬人所帶來的學生流失影響。過去幾個學年,中小學學生人數累計減少約10萬人,減幅達14%。學童人數減少,意味著整體學位需求下降,許多學校面臨收生不足的困境,縮班甚至殺校的危機日益逼近。這場由人口結構變遷引發的教育風暴,正以其特有的方式重塑著香港的教育生態。

政策的雙刃劍:提線與擴班

面對生源不足的嚴峻現實,教育局提出了調整中一派位安排的計劃。消息指出,教育局擬議提高中學的開班線,以及允許符合條件的受歡迎學校申請開辦更多中一班級。 現時,資助中學的中一開班準則通常為25名學生,若有26人便可開辦兩班。教育局認為現行標準下每班人數過少,不利於提供合適的教學環境和群體學習機會。新的方案擬議將開班線調整至「每班派位人數上限減2」。例如,如果新的每班派位人數上限訂為32人,開班線便會提高到30人。這意味著,學校需要收到更多學生才能達到開班門檻,無形中增加了開班的難度。

與此同時,教育局也計劃調整中一班數上限,現時開辦四班或以上中一的學校,如符合條件,可申請來年以五班或以上參與中一派位。這項措施旨在讓收生情況良好的學校能夠容納更多學生。教育局表示,這是基於尊重家長選擇的原則,讓受歡迎的學校能夠吸納更多生源。

這兩項政策——提高開班線和允許受歡迎學校擴班——構成了一把雙刃劍。從政府的角度看,這或許是「善用公共資源」的體現,通過市場機制(學生的選擇)來調節學校數量,讓資源更集中在需求較大的學校,以確保在學齡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整體教育質素得以維持,並達至「軟著陸」的目標。局方亦認為每班人數過少會限制學生的群育發展和多元學習機會。

然而,教育界對此的反應更多是憂慮而非樂觀。

教育界的憂慮:殺校警報響起

教育界普遍認為,教育局的這項政策無疑是「加速殺校」的催化劑。 他們的憂慮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提高開班線直接提高了學校生存的門檻。對於原本就面臨收生壓力的學校,特別是位處學齡人口下降重災區(如屯門、天水圍、沙田、葵青等區)的學校,要達到新的開班人數要求將變得更加困難。一旦無法達到開班線,學校將面臨縮班甚至停辦的命運。

其次,允許受歡迎學校擴班,會進一步分流學童。家長傾向於選擇他們認為較好的學校,擴班政策將使得這些學校能夠吸納更多學生,而相對弱勢或地區性的學校則會失去更多生源,加劇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這場學生爭奪戰,讓處於邊緣的學校收生壓力更大,競爭白熱化。

教育界認為,這種以市場機制主導的資源重整方式,忽略了教育的多元價值。 學校不僅僅是教授知識的場所,更是社區的中心,承載著地區的情感和記憶。小型學校可能在某些方面,例如師生關係、個人化照顧、社區聯繫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 單純以收生人數決定學校存續,可能導致教育生態的單一化,失去多元的辦學理念和特色。有意見認為,不應僅以小一人數確定開班,應考慮各年級的插班生等因素。

此外,殺校不僅僅影響學校的存續,更對教師、學生和社區帶來衝擊。教師面臨失業風險,學生可能需要轉校,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社區則可能失去一個重要的連結點。 雖然政府提出合併方案並提供一次性津貼,但教育界認為這容易出現「大食細」的情況,弱勢學校最終仍難逃「被殺」的命運。取消特別視學方案也讓學校失去了一線生機。

未來的挑戰與反思

教育局的政策,是在人口結構變遷這個無法迴避的現實下,試圖尋求資源配置的最佳方案。然而,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如何在整頓資源的同時,保障教育的多元和學生的福祉,是擺在眼前的重大課題。

面對學齡人口持續下降,除了被動地應對縮班殺校,是否還有更積極的策略?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可以趁機大規模甚至全面實施小班教學,提升教學質素,而非簡單地提高開班人數。這既能善用過剩的校舍和師資,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關注和更個人化的學習體驗。

政府也應更積極地制定長遠的人口政策,從根本上解決生源問題。 鼓勵生育的措施固然重要,但也需要考慮如何吸引和挽留人才,讓更多家庭願意在香港落地生根,為教育系統注入新的活力。雖然高才通計劃吸引了部分家庭來港,但這些子女多數選擇入讀國際學校或傳統名校,對基層學校的幫助有限。

教育的未來,不應只是數字上的加減,更是對價值觀的堅守。如何在確保資源有效運用的同時,保留教育的多樣性,維繫學校與社區的情感連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是我們必須深入反思的問題。

結語:風雨中的航行

教育局擬議調整開班線及准許受歡迎學校擴班的政策,是香港教育系統在人口結構變遷風暴中的一次重要航行。這艘船正試圖調整航向,以適應新的海流。然而,航行過程中激起的波浪,卻讓部分船隻面臨傾覆的危險。教育界的憂慮,是這場風暴中最直接的回響。如何在追求「軟著陸」的目標下,避免「硬著陸」的痛苦,如何在資源整合的旗幟下,不犧牲教育的溫度和多元,這不僅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畢竟,教育的未來,關乎著每一個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