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安的變革:科技注入與人才新節奏
在香港這片繁華的土地上,建築與維修工程日夜不息,而當中藏匿著最令人擔憂的環節之一,便是密閉空間作業。這些地方,可能是幽深的沙井、狹窄的管道、或是大型的儲槽,環境複雜多變,潛藏著空氣污染、缺氧、甚至爆炸的致命危機。過去,一宗宗令人扼腕的意外,敲響了職業安全警鐘,促使我們必須正視並改革密閉空間的工作模式。正是基於這些血淚教訓,香港的《密閉空間工作的安全與健康工作守則》迎來了重要的修訂,為工友的安全編織更嚴密的防護網。這次變革的核心,不僅在於要求承建商引入科技設備加強監督,更調整了工友的再培訓頻率,從三年縮短至兩年,從技術和人才兩方面,共同提升密閉空間作業的安全水平。
科技之眼:無所不在的守護
想像一下,在過去,密閉空間外的監督人員,或許只能透過有限的視線或通訊設備,來掌握內部工友的狀況。然而,人類的眼睛總有盲點,傳統的溝訊方式也可能存在死角。嚴峻的事實證明,單憑過往的模式,難以百分百確保工友的安全。
新的《工作守則》明確要求,東主或承建商必須採用科技設備,在整段工作期間於密閉空間的出入口拍攝視頻。 這不再是選擇性的措施,而是具有法律地位的新要求。 這項規定如同為密閉空間作業裝上了一雙「科技之眼」,讓外部的監督人員能夠更全面、更即時地掌握內部情況。 透過攝錄機不間斷的記錄,監督人員可以清晰地看到工友是否按規定佩戴個人防護裝備,是否遵守安全程序,以及是否出現任何異常狀況。 這些視頻記錄不僅是事後調查的重要依據,更能發揮即時監督的作用,提醒現場人員糾正不安全行為,防患於未然。
這項科技應用並非遙不可及。現時已有許多大型工地和工務工程採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能夠整合各類智能安全系統。 將密閉空間內的連續空氣監測數據即時傳送到中央管理平台,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應用。 配合出入口的視頻監控,形成一個立體化的安全監管體系。業界在選擇視頻監控設備時,需要考慮覆蓋範圍、便攜性以及電池續航能力等因素,確保設備能夠有效且穩定地運作。 一些先進的系統甚至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視頻畫面,自動識別不安全行為並發出警報,進一步提升監督效能。 這不僅是技術的堆疊,更是將冰冷的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守護,讓每一位進入密閉空間的工友都能感受到「被看見」的安全感。
知識的活水:更頻繁的再培訓
除了硬體的科技提升,軟體的人才培養同樣是新守則的重點。密閉空間作業的風險瞬息萬變,安全知識和應急技能必須時刻保持更新和熟練。過往三年一次的再培訓,在新守則下縮短至兩年。
勞工處副處長(職業安全及健康)馮浩賢表示,縮短「溫故知新期」是希望工友能更頻繁地參與課程,時刻記住密閉空間的風險及安全措施。 這項調整意味著,工友需要更密集地重溫和學習最新的安全知識、操作規程以及應急處理方法。強制性安全訓練課程的內容也隨之更新,並且延長了課程時數,以應對經修訂《工作守則》的新要求。
更頻繁的培訓,如同為工友注入源源不絕的知識活水。密閉空間的危害因素多樣,包括有毒氣體、缺氧、易燃氣體等。 只有透過持續的培訓,工友才能深入了解這些潛在的危險,學會正確使用氣體測試儀器、佩戴呼吸器具,並掌握在緊急情況下的自救與互救技巧。 例如,新守則中新增了空氣監測警報設備的設定要求,工友必須清楚警報值的意義及應採取的行動。 再培訓頻率的提高,確保了工友的知識儲備能夠跟上技術和規例的發展,減少因知識滯後而引致的意外風險。
承建商的責任與應對
新守則的實施,對承建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承建商需要投入資源購置科技設備,建立監控體系,並承擔起更重的監督責任。 這可能涉及設備採購、安裝、維護以及相關人員的培訓。另一方面,這也是承建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契機。積極擁抱科技,加強人員培訓,不僅能有效降低意外發生率,減少潛在的法律訴訟和經濟損失,更能提升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為了協助業界適應新變化,政府和相關機構也提供了支援。例如,職安局推出了資助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資助購買安全設備,包括附有加強功能的氣體測試設備和動態感應器。 同時,也提供培訓津貼和免費安全培訓,如新增的「場地管理人員(密閉空間工作)安全訓練課程)」。 這些措施旨在減輕業界的負擔,鼓勵更多企業主動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從法規到文化:共築安全防線
修訂後的《工作守則》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在刑事訴訟中,如果不遵從守則的任何條文,法庭可以將其視為裁定是否觸犯職業安全及健康法例的相關因素。 這賦予了守則更強的約束力,敦促所有相關方嚴格遵守。
然而,法規僅是安全防線的基礎。要真正杜絕密閉空間意外,更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建立根深蒂固的安全文化。從最高管理層到一線工友,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將安全放在首位。承建商要落實「生命第一,對危險說不」的理念,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合資格人士要認真進行危險評估,制定嚴謹的施工方案;而每一位進入密閉空間的工友,都要時刻保持警惕,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新守則的實施,是香港提升密閉空間作業安全水平的重要一步。科技的輔助,讓監督更加精準有效;頻繁的再培訓,讓安全知識深入人心。這項變革不僅關乎冰冷的條文和設備,更體現了社會對每一個勞動生命的尊重與珍視。當科技之眼與知識活水交織,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密閉空間的作業將更加安全可靠,讓每一位工友都能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