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沉浮間,安全繫於一線。南丫海難,這場香港人心中永遠的痛,不僅奪走了無數寶貴的生命,更撞碎了人們對海上安全的信心。在事故的層層迷霧中,驗船程序與責任歸屬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當簽發驗船證書的主任在死因庭上表示,檢查水密門是「常識」,並選擇「相信同事」時,這看似簡單的說法背後,隱藏著怎樣複雜的機制和人性考驗?
那是一個本應充滿歡聲笑語的國慶夜晚,卻在南丫島附近的海域,被突如其來的撞擊聲撕裂。一艘載著港燈員工及家屬前往欣賞煙花的「南丫四號」,被港九小輪「海泰號」撞擊後迅速沉沒。 39條生命,包括多名兒童,瞬間在大海中消逝,留下了92名傷者和無數破碎的家庭。 這場悲劇促使了一系列調查,而船隻的安全檢驗,尤其是「南丫四號」缺失水密門的問題,成為追查事故原因的關鍵一環。
水密門,聽起來或許陌生,但在船舶安全領域,它卻扮演著生死攸關的角色。簡單來說,水密門就是設置在船隻內部水密艙壁上的門,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船體破裂或進水時,能夠有效阻止海水在不同艙室間蔓延,維持船隻的浮力和穩定性,為乘客和船員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 在惡劣天氣或意外撞擊下,水密門就是船隻不至於瞬間沉沒的最後防線。 「南丫四號」的調查報告明確指出,該船之所以在被撞後極速下沉,很大原因在於其船尾艙缺失了至關重要的水密門。 這扇「消失的門」,成為壓垮許多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死因研訊中,時任海事處驗船主任的證供,將人們的視線引向了驗船程序的深處。這位主任負責簽發「南丫四號」的驗船證書,理應是對船隻安全負有把關責任的重要一環。然而,他在庭上表示,他並未直接參與「南丫四號」的驗船過程,簽署證書是基於對下屬,即驗船督察的信任。 更令人關注的是,他形容檢查水密裝置是「驗船常識」,並相信同事們具備足夠的專業訓練會進行檢查。
「常識」與「信任」,這兩個詞語在人際互動和日常工作中或許通行無阻,但在關乎公共安全的領域,它們是否足夠構成一道堅實的防線?驗船主任的說法,或許反映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管理模式:上級信任下屬的專業和經驗,依賴既定的流程,而未對每一個關鍵環節進行實質性的覆核或抽查。然而,悲劇的發生,恰恰揭示了這種模式在特定情境下的脆弱性。當「常識」未能轉化為具體的、可驗證的步驟,當「信任」缺乏制度性的覆核機制,風險便如潛流般洶湧而至。
家屬代表大律師的質疑直指核心:如果驗船表格中沒有明確列出「水密關閉裝置」這一檢查項目供驗船督察剔選,主任又如何確保同事真的已經檢查了這一關乎船隻存亡的重要部位? 面對質疑,主任坦承表格並非「十全十美」,但依然重申對同事的信任。 這番對答,無疑將問題從個人層面的疏忽,提升到了系統層面的不足。一個沒有明確檢查項目的表格,一套依賴「常識」而非強制性核實的流程,這樣的體系如何能確保每一扇水密門都安然無恙?
水密門的檢驗並非簡單的目視檢查。不同類型的水密門(如鉸鏈式或滑動式)有其特定的結構和操作要求,需要檢查其密封性能、關閉機制、遠程控制功能等。 如果缺乏清晰的指引和嚴謹的驗證程序,僅憑驗船督察的「常識」和經驗,很難保證檢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事實上,庭上的證供也顯示,不同驗船督察對於檢查水密裝置的範圍和理解存在差異。 這進一步印證了,在缺乏統一標準和流程的情況下,「常識」可能因人而異,成為安全檢查中的盲點。
這場悲劇及其後的研訊,為我們上了沉重的一課。它告訴我們,在任何涉及公共安全的領域,都不能僅僅依賴個人的「常識」或同事之間的「信任」。必須建立一套嚴謹、清晰、可追溯的制度和流程,將「常識」轉化為具體的檢查項目和標準,將「信任」建立在嚴格的監督和覆核機制之上。驗船工作,作為保障海上安全的重要防線,更應如此。從圖則審批到船隻建造,再到定期的安全檢驗,每一個環節都應有清晰的職責劃分和嚴格的執行標準。
簽發證書的主任在沒有直接參與驗船過程的情況下簽署證書,儘管他聲稱相信同事,但在法律和道德責任上,這是否構成一種「橡皮圖章」式的審批? 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早已揭示,「南丫四號」在設計、建造、檢驗等各個階段都出現了連串錯誤,其中就包括水密門的缺失和海事處在檢驗中的失誤。 這些錯誤環環相扣,最終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從這宗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全管理中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如何平衡效率與安全?驗船主任提到自己有時需要在驗船工作完成前預先簽署證書,以方便驗船督察在現場直接發證。 在工作量龐大、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這種操作或許是出於提高效率的考量。然而,當效率的提升是以犧牲必要的監督和覆核為代價時,其潛在的風險是巨大的。在安全這條底線上,任何形式的簡化或變通都必須極為慎重,並確保有足夠的補償性措施來維持安全水平。
南丫海難的傷痛至今仍未完全癒合,而死因研訊仍在繼續,希望能為遇難者家屬揭示更多真相。 驗船主任關於「常識」和「信任」的證供,不僅是法庭上的一段陳述,更是對整個安全監管體系的一次警示。它提醒我們,安全不是一句空話,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滲透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中的責任與行動。從高層的政策制定者到前線的檢查人員,每個人都肩負著保障生命的重任。只有當「常識」被寫入規章,當「信任」建立在嚴謹的制度之上,我們才能真正築起一道道堅實的海上安全防線,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海上安全,需要的是每一份圖則的精確無誤,每一次焊接的堅固可靠,每一次檢查的嚴謹細緻,以及每一份證書簽發前的權衡與確認。當我們談論「常識」時,應該是將那些保障生命安全的基本認知,牢牢刻在每一個參與者的心中,並將其轉化為系統性的要求和行為準則。南丫海難的教訓是慘痛的,願這份慘痛能夠化為動力,推動海上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讓每一次出海都能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