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辰促成立會鐵路組調查將軍澳綫停駛疑AI系統故障

近年來,香港鐵路(港鐵)作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命脈,其服務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一直備受關注。將軍澳綫作為連接將軍澳居民與市區的關鍵線路,其一旦發生故障,影響範圍甚廣,尤其是在繁忙時段,往往會引發大規模的混亂與不便。近日將軍澳綫的停駛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不僅暴露了港鐵營運中潛在的問題,更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鐵路系統安全與效率的深入討論。

這次將軍澳綫的停駛,不單是一次技術故障,更是對港鐵應急處理能力、維修保養策略乃至整體系統韌性的一次嚴峻考驗。立法會議員及相關領域的專家紛紛發聲,其中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從不同角度審視這次事件的切入點。他們對於事故原因的推測、對港鐵現狀的擔憂以及對未來改進方向的建議,都值得我們細緻分析。

事故疑雲:電力故障抑或系統連鎖?

將軍澳綫停駛當日,港鐵初步公佈的原因是電力供應受阻。然而,對於一個現代化的鐵路系統而言,單純的電力故障理應有後備方案或僅影響部分路段,而不至於導致全線停擺。這也正是引發外界質疑的關鍵所在。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在事發後,對事故原因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懷疑。他指出,一般情況下,無論是電力故障還是列車故障,都不會導致將軍澳綫全線停駛。將軍澳綫設有調頭位置,即使過海隧道供電出現問題或有列車故障,理論上仍應能維持油塘至寶琳或康城站的「細圈」服務。因此,張欣宇認為這次事故情況罕見,很有可能涉及「多個系統連鎖故障」。 他甚至在現場觀察到有列車能夠以自動模式離開月台,這似乎與完全的供電網絡故障有所矛盾,更傾向於指向信號系統可能存在問題的可能性。

系統連鎖故障的概念,遠比單一故障來得複雜且令人擔憂。它意味著一個看似獨立的故障點,可能因為系統之間的耦合性或設計上的瑕疵,如同骨牌效應般引發其他相關系統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如果張欣宇的猜測屬實,這不僅僅是個別設備損壞的問題,而是可能暴露出港鐵整體系統設計或整合上的潛在風險。這需要港鐵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調查,找出所有受影響的環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資深電機及屋宇裝備工程師何永業也從專業角度分析指出,將軍澳綫使用的是1500伏特直流架空電纜供電,這相比於市區線採用的第三軌供電,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架空電纜的鬆脫或短路。 雖然他提到的是電力系統本身的脆弱性,但也間接支持了事故可能源於電力系統,但其影響範圍擴大至全線,可能與其他系統未能有效隔離或應對有關。

除了電力和信號系統,張欣宇還曾提及將軍澳綫的韓製列車(K-train)在過往也曾發生列車卡之間的連接鬆脫的嚴重事故。 雖然這次停駛的直接原因尚未證實與列車本身有關,但這也提醒我們,港鐵的設備老化及不同系統之間的相容性問題,都可能是潛在的風險因素。

立法會的呼聲:徹查與問責

這次停駛事件發生在下班繁忙時段,對大量市民的出行造成了嚴重影響,交通一度陷入混亂。 有市民被迫繞道,將軍澳及港島的交通均受到波及。 面對市民的不滿和質疑,立法會議員紛紛要求港鐵嚴肅對待此次事件。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均建議,應在即將召開的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會議上,將將軍澳綫停駛事件列為討論議程,並邀請港鐵公司代表出席,要求其全面交代事故的來龍去脈,包括事故發生的具體原因、應急處理過程以及未來的預防和改善措施。 他們認為,港鐵今年以來已多次發生嚴重事故,包括東鐵綫的工程車事故,顯示出港鐵在維修保養和應急處理方面存在嚴重不足。

田北辰更是直言不諱地批評港鐵的維修保養及應急能力「嚴重不足」。 他認為,作為香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港鐵屢次出現問題,反映其管理和執行層面需要深刻檢討。張欣宇也對港鐵前線車務人員的人手、知識和技能傳承表示懷疑,認為近年來的人手短缺問題可能對維修應急效率造成影響。 他敦促港鐵重新評估各線路的維修人員編制,並加強前線員工的培訓。

立法會的介入,體現了公眾對港鐵服務穩定性的高度關注,也為事故的後續處理提供了平台。透過在小組會議上要求港鐵詳細交代,議員們可以代表市民向港鐵施壓,要求其承擔責任,並提出具體改進方案。這次會議預計將觸發港鐵的「服務表現回贈」機制,而且由於事故發生在繁忙時段,罰款金額將會按1.2倍計算,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受影響市民的補償,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應急機制的反思與未來展望

將軍澳綫停駛事件,除了技術故障本身,也暴露了港鐵在應急處理和善後工作中的不足。雖然港鐵提供了免費接駁巴士,但在高峰時段,接駁巴士供不應求,部分乘客等候時間過長,現場秩序混亂。 張欣宇在現場觀察到,不少長者不熟悉如何轉乘接駁巴士,無奈滯留在車站,這顯示出港鐵在應急資訊發布和協助有需要乘客方面的支援不足。

這次事件再次強調了建立健全、高效、以人為本的應急機制的重要性。港鐵需要從這次經驗中吸取教訓,全面檢討其應急預案,特別是針對高峰時段服務中斷的情況,應制定更為周全和有效的措施。這包括但不限於:

  • 提升資訊發布效率與清晰度: 在事故發生後,港鐵應第一時間透過多個渠道(包括車站廣播、手機應用程式、社交媒體等)清晰準確地向公眾發布事故資訊、預計恢復時間以及可行的替代出行方案。
  • 加強接駁交通的協調與安排: 在服務中斷期間,港鐵應與其他公共交通營運商(巴士、小巴等)緊密協調,迅速調配充足的接駁運力,並清晰指示乘車地點和路線。
  • 增強前線支援: 在受影響車站,應增派足夠的人手,協助乘客,特別是有需要人士(長者、殘疾人士等)了解狀況並找到替代交通。
  • 建立快速應對技術團隊: 針對不同類型的故障,應建立具備快速診斷和搶修能力的專業技術團隊,以最短時間恢復服務。
  • 定期進行應急演練: 港鐵應定期與政府相關部門及其他交通營運商進行聯合應急演練,測試應急預案的有效性,並不斷優化流程。

除了應急處理,更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加強鐵路系統的維修保養和現代化升級。田北辰提及,港鐵雖然計劃投入巨資提升保養,但未有充分引入科技手段來縮短故障檢查時間,建議港鐵與內地公司合作研發監察系統,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找出故障位置。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方向。引入先進科技,不僅可以提升維修效率,更能實現預測性維護,在故障發生前就發現潛在問題並加以修復,從而減少突發事故的發生。

長遠來看,港鐵作為承載香港大量通勤人口的關鍵基建,其穩定運作事關重大民生。港鐵需要在商業營運與公共服務責任之間取得平衡,將市民的安全和服務質素放在首位。這不僅需要增加對維修保養和系統升級的投入,更需要建立一種注重安全文化和持續改進的企業文化。張欣宇強調,港鐵需要制定清晰的資產更新更換時間表,確保老化的設備能夠及時得到更新,從源頭上減少故障的風險。

鐵路,是城市的脈搏,連接了人們的生活與夢想。將軍澳綫的停駛,雖然帶來了短暫的混亂,但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們重新審視和改進我們的鐵路系統。透過立法會的跟進和公眾的監督,期望港鐵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深入徹查事故原因,公開透明地交代結果,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鐵路服務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應急能力,讓市民對這條城市命脈重拾信心。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關於信任和公共責任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