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西醫疑濫發免針紙 「三高」證人驚聞疫苗身亡

迷霧中的選擇與恐懼

當一場看不見的病毒席捲全球,生活的常態被徹底顛覆。疫苗,成為重拾昔日軌跡的一線希望,卻也在社會中劃下了無數的線條,關於信任、關於風險、關於無可奈何的選擇。在這個大背景下,一紙小小的「免針紙」,從單純的醫學證明,變成了通行證,也成為了風暴的中心。近期一宗涉及女西醫涉嫌濫發「免針紙」的案件,揭開了這個複雜議題的一角,特別是一名患有「三高」的證人,在庭上坦言聽到有人接種疫苗後離世,「驚吖嘛」的真情流露,更讓人們深思。

信任的裂痕:當醫學專業遭遇質疑

這宗在區域法院審理的案件,核心是一名叫蔡淑梅的女西醫被控涉嫌在疫情期間濫發超過12000張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俗稱「免針紙」。 控方指控她在未有恰當醫學評估的情況下,便以「疫苗恐懼症」等理由發出證明,甚至被發現證明書上「恐懼症」的英文串錯。 這不僅是單純的文件問題,更是對醫學專業操守的嚴重質疑。在社會急需醫護人員提供專業指引和保護的時刻,此類指控無疑是在脆弱的信任基礎上敲響了警鐘。

根據控方資料,被告蔡淑梅被控多項不誠實取用電腦罪及洗黑錢罪,涉案金額龐大。 這些指控描繪出一幅圖像:在嚴格的疫苗通行證規定下,部分人尋求「免針紙」以繞過限制,而涉案醫生則涉嫌利用職權,將這種需求轉化為商業行為。診所外大排長龍,甚至有人從其他地區慕名而來,只為獲取這張證明。 有證人作供時提到,整個診症過程可能僅需一兩分鐘,醫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操作電腦,並未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或查問病歷。 這種「極速」問診模式,與常規的醫學評估程序大相徑庭,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濫發」的疑慮。

「三高」證人的無奈與恐懼

在庭審中,一名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的男證人出庭作證,他的經歷尤其引人關注。他表示,由於本身患有「三高」及胸口不適,加上從新聞得知有人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甚至死亡,因此感到非常害怕。 他坦言尋求「免針紙」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豁免接種。 他的這句「驚吖嘛」樸實無華,卻道出了許多基層市民在疫情下的真實寫照。

「三高」本身就是多種嚴重疾病的風險因素,這類患者在面對新的醫療介入,如新冠疫苗接種時,自然會更加謹慎,擔心潛在的風險會加劇自身病情。然而,科學研究顯示,慢性病患者往往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和重症高危人群,接種疫苗對他們而言,在權衡風險與收益後,通常是利大於弊的。但證人所表達的恐懼,並非源於醫學上的絕對禁忌,更多是來自於對未知風險的擔憂、對傳播資訊的篩選與解讀,以及對個體生命脆弱性的本能反應。

媒體報導中零星出現的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在口耳相傳和社交媒體的放大下,很容易在缺乏專業醫學知識的公眾中造成恐慌情緒。 對於像這位「三高」證人一樣本身健康狀況欠佳的人來說,這種恐懼會被進一步強化,使得他們在接種疫苗這件事上舉步維艱。當正規的醫療諮詢未能完全消弭他們的疑慮時,他們便可能轉而尋求其他途徑,例如被指控濫發「免針紙」的診所。

公共衛生政策與個人選擇的拉鋸

這宗案件也折射出公共衛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在疫情嚴峻時期,推行疫苗通行證是為了提高社區整體免疫力,保護大多數人的健康。然而,這一政策也限制了未接種疫苗人士的自由,迫使他們在「接種」與「受限」之間做出選擇。對於有真正醫學禁忌症的人士,理應通過正規渠道獲得豁免,這考驗著醫療系統的專業性和誠信。

然而,當「免針紙」成為規避政策的「捷徑」,並且存在醫生涉嫌濫發的情況時,整個公共衛生防線便可能出現漏洞。一方面,未能接種疫苗但持有「免針紙」的人士,如果沒有真正的醫學理由,他們暴露在病毒下的風險並未降低;另一方面,這種行為也可能損害疫苗通行證政策的有效性,增加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如何在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之間取得平衡?在強制或半強制性質的疫苗接種政策下,如何充分尊重個體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同時確保醫療豁免機制的嚴謹和公正?「三高」證人的恐懼,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這種政策壓力的一種反應。他們可能並非主動想要欺騙,而是基於對自身健康的擔憂和對風險的感知,在別無選擇下尋求豁免。

迷霧中的前行:重建信任與理解

這宗案件的審理過程,不僅是對涉案醫生行為的法律裁決,也是一次社會檢視。它提醒我們,在應對公共衛生危機時,除了科學和政策,人性的複雜、信息的傳播以及信任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

要修補被撕裂的信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醫療專業應當堅守操守,以病人福祉為先,嚴謹評估,清晰溝通,解答公眾的疑慮。公共衛生部門應當提供準確、透明、易於理解的健康資訊,破除謠言和誤解。社會各界也應當保持理性,理解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可能產生的恐懼和掙扎。

「三高」證人那句「驚吖嘛」,簡單卻充滿力量,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疫情下許多普通人的脆弱心靈。在追求群體健康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忽視個體的聲音和感受。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基礎上的政策和行動,才能真正有效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引導人們走出恐懼的迷霧,走向更健康的未來。這宗案件的結果,或許能為如何規範醫療行為、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以及如何在社會中重建信任,提供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