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許記麵家豬耳驗出沙門氏菌停售風波

舌尖上的警鐘:街坊小店的食安考驗

清晨或午后,走進熟悉的街坊小店,點一碗熱騰騰的麵食,配上滷味小菜,是許多香港人的日常風景。那份家常的溫暖與信任,是大型連鎖店難以比擬的人情味。然而,當一則關於食物安全的警訊傳來,這份溫馨的畫面便被蒙上一層陰影。大埔「許記麵家」的豬耳被檢出含有致病原沙門氏菌,並已按食安中心指示停售,這不僅是一個單一事件,更是敲響了公共衛生的警鐘,提醒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潛藏的危機:沙門氏菌的無聲威脅

沙門氏菌,這個聽起來有些陌生的名字,卻是導致食源性疾病的常見「元兇」之一。它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尤其常見於食用動物,例如家禽、豬和牛。 誤食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引發沙門氏菌感染症。 這種細菌的潛伏期可從數小時到數天不等,平均約在18至36小時內發病。 感染沙門氏菌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腹痛、發燒(通常介於38℃至40℃之間)、噁心和嘔吐。 大多數健康成年人在經過兩到三天的症狀後會逐漸康復,但對於抵抗力較弱的族群,如嬰幼兒、長者及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士,沙門氏菌感染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脫水甚至敗血病,在極少數情況下甚至可能致命。 因此,即使是街頭小食,一旦被沙門氏菌污染,其帶來的健康風險絕對不容輕視。

監管的防線:食安中心的角色與行動

香港的食物安全由食物環境衞生署轄下的食物安全中心負責監管。 食安中心透過多種途徑確保市民的食物安全,包括制定和執行食物法例、進行食物監測和測試、處理食物事故以及向公眾提供食物安全資訊。 當食物樣本被檢出含有致病原,如沙門氏菌,食安中心會立即採取行動。 在「許記麵家」的個案中,食安中心從食肆抽取豬耳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在25克樣本中檢出沙門氏菌,這超出了《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中即食食物樣本不得檢出沙門氏菌的標準。 根據法例賦予的權力,食安中心已即時派員到場調查,知會食肆相關違規事項,並指示該食肆立即停止售賣及棄置受影響的食品。 此外,食安中心也向食肆負責人和員工提供了食物安全和衞生教育,要求他們改善食物烹調流程並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 若有足夠證據證明違規行為,食安中心將會考慮提出檢控,以確保食物業經營者遵守法規,保障公眾健康。 食安中心的存在及其採取的迅速行動,構築了一道重要的防線,將潛在的食物安全風險降至最低。

追溯污染源頭:食品製作流程的隱憂

「許記麵家」豬耳樣本檢出沙門氏菌,污染源頭可能存在於多個環節。豬耳作為動物性食材,本身可能帶有沙門氏菌。如果在處理過程中,生熟食品沒有分開處理(交叉污染),例如使用同一塊砧板或刀具處理生豬耳後又處理已煮熟的豬耳,細菌便可能轉移到即食產品上。 此外,不當的儲存溫度也可能導致沙門氏菌滋生。沙門氏菌在4℃至48℃之間都能生存,而35℃至37℃是其最適合生長的溫度。 如果熟食豬耳在製作後沒有迅速冷卻並妥善儲存於雪櫃中(攝氏4度或以下),或者在室溫下暴露過久,細菌便會迅速繁殖。 食品處理者的個人衛生也至關重要。如果處理食物的員工沒有勤洗手,或者有傷口,也可能成為細菌的傳播途徑。 不徹底的烹煮過程也是一個風險因素,雖然煮沸五分鐘可以殺死沙門氏菌,但如果烹煮時間或溫度不足,細菌可能無法完全清除。 對於需要長時間準備或存放的食物,如滷味,其製作流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嚴格把關,才能有效預防細菌污染。這起事件提醒所有食品業者,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製作流程,找出潛在的衛生盲點並加以改進。

信任的重建:小店的挑戰與消費者的信心

這起沙門氏菌事件無疑對「許記麵家」造成了打擊。作為街坊小店,口碑和信任是其立足之本。食物安全問題一旦曝光,短時間內可能導致顧客流失,影響生意。店家除了配合食安中心的調查和指示外,更需要積極採取補救措施,徹底改善衛生狀況,並向公眾展現其重建食品安全的決心。這不僅是為了通過檢查,更是為了重新贏得顧客的信任。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樣的事件可能會引發對小型食肆食物安全的擔憂。許多人偏愛街坊小店的風味和價格,但健康無價。這促使消費者更加關注食品安全資訊,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食肆,並在購買食物時保持警惕。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和努力,而一旦受損,重建則更加艱難。

未雨綢繆:提升香港整體食品安全水平

「許記麵家」的個案是香港食品安全體系運作的一個縮影。它突顯了監管機構的職能,也揭示了食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要全面提升香港的食品安全水平,需要政府、業界和消費者共同努力。食安中心應繼續加強監測和執法力度,擴大食物抽檢範圍和頻率,特別是針對即食和高風險食品。 同時,應加強對食品業者的教育和培訓,特別是針對小型食肆和個體經營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和操作規範,例如「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幫助他們建立完善的內部監控機制。 政府也應考慮為小型食肆提供更多資源和支援,例如衛生改善的資助計劃或技術諮詢服務,降低他們提升衛生水平的門檻。

對於食品業界而言,將食品安全視為生命線是應有的態度。這不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從原材料採購、儲存、處理、烹調到最終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應嚴格執行衛生標準。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統,確保食材來源可追溯,也是應對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手段。 定期對員工進行衛生培訓,強調個人衛生和操作規範,是防止交叉污染的關鍵。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識,學習如何辨識潛在的風險,例如觀察食肆的環境衛生狀況、食物的儲存方式、員工的個人衛生等,都是自我保護的重要一環。 在家烹調食物時,也應注意生熟分開、徹底煮熟、低溫儲存等基本原則。 一旦懷疑食物不安全或出現食物中毒症狀,應及時向食安中心報告並就醫。

食安非小事:共築安全防線

大埔「許記麵家」豬耳檢出沙門氏菌事件,是一個不幸的個案,但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和學習的機會。它再次提醒我們,無論是大型食肆還是街坊小店,食物安全都是一項不容妥協的底線。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政府的有效監管、食品業者的嚴格自律以及消費者的警惕和參與。只有三方攜手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築起堅實的食品安全防線,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安心無憂。這起事件雖然帶來了一時的擔憂,但也可能促使更多食肆和市民提升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從長遠來看,對於提升香港整體的食品安全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希望「許記麵家」能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徹底改進,早日重建信譽,讓街坊們能夠再次安心品嚐他們熟悉的味道。同時,也希望所有食品業者都能引以為戒,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共同維護香港的飲食健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