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隧道職員遭撞身亡 10年經驗與反光衣未避悲劇

夜深了,城市逐漸沉寂,但在高速公路和隧道裡,總有一群默默的身影,守護著我們的出行安全。他們是道路上的無名英雄,在車流中穿梭,處理故障,維持秩序。然而,這份看似日常的工作,有時卻潛藏著致命的危機。一宗發生在南灣隧道的悲劇,再次敲響了道路工作安全的警鐘,也引發了我們對「有反光衣」與「遵從承辦商指引」背後更深層問題的思考。

黑夜中的閃光,與消逝的生命

事發在南灣隧道,一位年屆61歲的隧道公司職員,在漆黑的凌晨執行著他再熟悉不過的職務——協助處理故障車輛,確保道路安全。這位職員已經在崗位上默默耕耘了超過十年,十年光陰,他或許看盡了無數車輛的呼嘯而過,經歷了風霜雨雪,也平安度過了無數個值班的夜晚。然而,就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凌晨,一輛突然而來的私家車,結束了他寶貴的生命。他被撞飛數米,身受重傷,最終不幸離世。這不僅是一宗交通意外,更是一個家庭的破碎,是一個十年經驗、盡忠職守的生命瞬間消逝的悲劇。

當局的回應隨之而來。運輸署對事件深表難過,向其家屬致以慰問,並提到一個重要的細節:事故現場所有工作人員均有穿着反光衣,並且遵從了承辦商制定的指引。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它引發了公眾的疑問:僅僅是穿著反光衣和遵從指引,是否就足以保障在高速車流中工作的安全?在冰冷的規章和鮮活的生命之間,是否存在著令人心痛的落差?

反光衣的光芒,能否穿透潛在的風險?

反光衣,是道路工作人員最基本的安全裝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在低光環境下,透過反射車輛燈光,提高工作人員的可見度,提醒駕駛者前方有人員正在工作,從而降低被撞擊的風險。運輸署強調事故現場人員穿著反光衣,無疑是想表明基本的安全措施已經到位。然而,反光衣的保護作用並非萬無一失。

試想一下,在高速行駛的隧道或公路上,車速往往很快。駕駛者可能因為疲勞、分心、視線受阻(例如突然進入隧道時的光線變化)或對路況判斷失誤,即使看到反光衣的光芒,也可能反應不及。特別是當工作人員需要在行車線上設置圍封或處理突發狀況時,他們與疾馳而過的車輛僅有一線之隔,風險無處不在。反光衣提供的是被動的安全提示,它依賴於駕駛者的警覺和反應。在複雜多變的道路環境中,僅僅依靠反光衣這層「保護色」,是否足夠抵擋潛在的致命風險,值得我們深思。

承辦商的指引,是「護身符」還是「擋箭牌」?

運輸署在回應中提及,現場人員遵從了承辦商制定的指引。 這引出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承辦商的指引,其內容是否全面、嚴謹,並真正能夠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政府部門將道路維護和管理工作外判給承辦商,承辦商需要根據合約和相關法規制定安全工作指引。理論上,這些指引應該涵蓋風險評估、安全措施、人員培訓、應急處理等多個方面。

然而,指引的「制定」與「有效執行」之間,往往存在著差距。承辦商是否投入了足夠的資源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指引內容是否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安全標準和技術?最重要的是,這些指引在實際操作中是否被嚴格遵守?有沒有足夠的監管機制確保指引的有效執行?運輸署作為主管部門,其角色不僅是要求承辦商提交報告,更應該是主動、深入地審核這些指引的有效性,並對承辦商的安全管理體系進行持續的監督和評估。當悲劇發生後,一句「遵從承辦商指引」,是表明責任已經盡到,還是無意中暴露了監管鏈條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

這起事件讓人不禁思考:在將公共服務外判的模式下,政府部門與承辦商之間的責任界限何在?政府部門對承辦商的安全表現應承擔多大程度的監督和連帶責任?承辦商為了成本效益,會否在安全投入上有所保留?這些都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超越指引,構築多層次的防線

這宗悲劇提醒我們,道路工作安全不能僅僅依賴於單一的安全措施或一紙指引。它需要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

首先,除了反光衣,是否應該考慮採用更多主動或被動的安全防護設施?例如,在進行高風險作業的路段,能否設置更堅固的臨時屏障,或者採用車載式緩撞裝置的護航車輛,以吸收撞擊能量,為工作人員提供更實質性的物理保護? 技術的發展也為道路安全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利用智能交通系統提前向駕駛者發出警示,或者使用無人機監控工作區域。

其次,承辦商的安全指引必須更加具體和操作性強。除了基本的要求,是否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工作、不同的交通環境和不同的天氣條件,制定更細化的操作流程和應急預案?員工的培訓也至關重要,不僅要告知他們指引內容,更要透過實際演練,讓他們熟悉應急程序,提高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再者,運輸署作為監管方,需要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除了要求提交報告,是否應該定期對承辦商的工作現場進行突擊檢查,評估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和員工的安全意識?對於違反安全規定的承辦商,是否應有明確的懲處機制?同時,也應檢討現行的法規和標準,確保它們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道路交通環境和技術。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升全社會對道路工作安全的意識。駕駛者需要時刻保持警覺,遵守交通規則,特別是在經過施工路段或處理事故現場時,務必減速慢行,留意警示標誌和現場工作人員。我們也應該對這些在惡劣環境下默默工作的無名英雄給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血的教訓,未來的方向

南灣隧道的悲劇,是一次血的教訓。它以最沉痛的方式提醒我們,每一個在道路上工作的生命都同樣寶貴。運輸署強調「有反光衣」和「遵從承辦商指引」,這只是安全鏈條中的兩個環節,而非全部。真正的安全,需要政府部門、承辦商、工作人員以及所有道路使用者共同努力,構築一道道堅實的防線。

未來,我們期望看到的不僅僅是事後的調查報告,更是對現行安全體系的深刻反思和切實改進。願逝者安息,願所有在道路上辛勤工作的人員,都能在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環境下,平安歸家。這不僅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個現代社會應有的責任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