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禁國際生 港城大嶺大給特殊AI支援

全球高等教育變局下的香港機遇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策調整,讓享譽世界的哈佛大學面臨自1636年創校以來罕見的挑戰——被美國國土安全部取消了「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SEVP)的認證資格,這不僅意味著哈佛在2025-2026學年起將無法招收新的國際學生,更要求目前在校的數千名國際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在美國的合法居留身份。這道晴天霹靂般的禁令,無疑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讓無數學生和學者感到震驚、困惑,甚至是心碎。然而,在挑戰之中,往往也蘊藏著機遇。正當這些優秀的國際學生徬徨無助之際,香港的多間大學迅速伸出了橄欖枝,敞開大門歡迎他們前來繼續學術旅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學和嶺南大學更提出了具體的支援措施,展現了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積極姿態。

風暴乍起:哈佛禁令的背景與影響

美國國土安全部撤銷哈佛大學SEVP認證的決定,源於一系列複雜的背景。據報導,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表示,此舉是因為哈佛大學未能完全配合提供外國學生相關資料的要求,並指控校方「持續營造對猶太學生不安全且充滿敵意的校園環境、推廣支持哈瑪斯的同情思想、實行帶有種族歧視的『多元、平等及包容』(DEI)政策」。雖然哈佛大學強烈駁斥此決定「非法」,並認為這是具有報復性的行動,將嚴重損害哈佛的學術和研究使命。但無論原因為何,這項禁令對哈佛大學及其國際學生造成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哈佛大學擁有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國際學生,佔學生總數的27%以上。其中,研究生課程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例如甘迺迪學院有59%的學生來自海外,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和哈佛商學院的國際學生比例也分別高達40%和35%。這項禁令不僅讓這些在讀學生面臨被迫中斷學業或轉往其他國家的困境,也讓那些剛剛收到哈佛錄取通知書、滿心期待的準新生們的夢想瞬間破滅。對於許多將國際學生視為學術和財務重要來源的大學而言,哈佛的遭遇無疑是一個警示。有評論認為,這項禁令可能「摧毀我們所認識的大學」,因為國際學生帶來的多元視角和學術貢獻是哈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港伸援手:科大、城大、嶺大的積極響應

在哈佛國際學生面臨茫然無措之際,香港的多所大學迅速展現了「搶人才」的決心。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嶺南大學紛紛公開表示歡迎受影響的哈佛國際學生申請入讀。這不僅體現了香港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視野和學術包容性,更是對全球人才流動變局的敏銳反應。

其中,香港科技大學作為率先發聲的高校之一,明確表示將為合資格的哈佛國際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已獲錄取的畢業生提供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簡化的入學程序和豐富的學術資源,並設立了專門團隊協助處理學分轉移、簽證辦理、住宿安排等事宜,確保學生能夠「無縫轉校」。這種「一條龍」的支援服務,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在轉學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困難。

城大與嶺大的特別支援:人性化關懷與學術延續

除了提供便捷的申請通道,香港城市大學和嶺南大學更是提出了針對性的「特別支援」措施,展現了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和對學術連續性的重視。

香港城市大學宣布將為這些受影響的學生提供包括特別獎學金在內的多項支援。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博士生,城大更進一步表示,願意邀請他們在哈佛的原指導教授擔任共同指導,以確保其研究工作的延續性和學術質素。這項措施對於正在進行深入研究的博士生而言意義重大,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因轉校帶來的學術中斷風險,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城大近年來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設立了「城大校長博士生獎學金計劃」等項目吸引全球優秀博士生,此次針對哈佛學生的特別安排,更是其「搶人才」戰略的具體體現。

嶺南大學雖然在公開資訊中未如城大般詳述具體獎學金金額或共同指導的細節,但也迅速回應表示歡迎哈佛大學國際學生入讀,並將為留美學生啟動「轉學直通車」。雖然「轉學直通車」的具體內容尚待進一步公布,但此舉也展現了嶺南大學積極應對人才流動的態度,並願意為受影響學生提供便利。

香港作為國際學術樞紐的潛力

哈佛大學此次面臨的困境,以及香港高校的積極應對,凸顯了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變化。在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風險抬頭的背景下,傳統的留學目的地可能會面臨更多不確定性。這為香港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吸引更多國際頂尖學生和學者。

香港擁有多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學府,具備優質的教學和研究資源。同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與內地的緊密聯繫,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和職業發展機會。此次香港高校向哈佛國際學生伸出援手,不僅展現了香港的學術實力,也彰顯了其作為國際學術樞紐的開放態度和獨特優勢。

當然,吸引這些頂尖學生前來並非易事。除了提供優厚的獎學金和便捷的入學通道,香港的大學還需要在課程設置、學術環境、生活支援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吸引力。確保轉學學生能夠順利銜接課程、適應新的學術文化,並在香港獲得良好的學習和生活體驗,是至關重要的。

展望未來:人才競爭的新常態

哈佛大學禁收國際生事件,或許只是全球人才競爭新常態的一個縮影。未來,高等教育領域的人才流動可能會受到更多非學術因素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積極作為,尤其是城市大學和嶺南大學提供的特別支援措施,為其他地區和高校提供了借鑒。

吸引和留住全球頂尖人才,不僅關乎大學的排名和聲譽,更是一個地區和國家保持創新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香港此次對哈佛學生的開放態度和務實舉措,有望為其建設國際學術樞紐的目標注入新的動力。這不僅是一場「搶人才」的行動,更是香港在全球變局中謀求新發展機遇的重要一步。如何將這些優秀學子成功融入香港的學術和社會環境,讓他們在這裡實現個人抱負,將是香港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