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工中暑亡 家屬怒斥缺水中國建築回應

汗水,是地盤工友在烈日下與鋼筋水泥搏鬥的印記,卻不該成為他們生命終結的嘆息。近日一宗令人扼腕的地盤工中暑死亡個案,再次將工地高溫工作的職業安全問題推向風口浪尖。死者家屬悲痛欲絕,質疑地盤嚴重缺水導致憾事發生,而總承建商中國建築則回應稱「距工作地點30米設飲水站」。這短短的幾句對話,背後是多少血與汗,又是多少安全意識的鴻溝?

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期間,倒在了他賴以為生的土地上。家屬的泣訴,字字錐心:「(死者)自己亂跑亂跳,衝咗落去一個地盤禁區,然後死亡」,「地盤咁緊張嘅工作,連主管都認為有問題,去停低叫安全主任上嚟,啫係證明有問題,係求救信號來,點解上到嚟之後,只係畀咗支寶礦力佢?就(讓死者)繼續留喺現場。」 他們翻查死者手機,赫然發現早上八點多,死者已在向工友求救買水,可惜自動售賣機已無水可賣。家屬痛斥總承建商放棄黃金救援機會,質疑「係乜嘢防暑設施都無用到,乜都無用過就死咗,呢啲嘢係咪擺設嚟?」

中國建築的回應,冰冷而官方:「距工作地點30米設飲水站」。這是否足夠?在動輒幾十層高、佔地廣闊的地盤,30米的距離,對於一個已經出現中暑先兆、甚至神志不清的工友而言,是咫尺還是天涯?當事人連買水的力氣都沒有,又如何自行走到30米外的飲水站?這個僅僅提及距離的回答,是否真的回應了家屬對於「缺水」以及「失救」的質疑?

這宗個案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不幸,更是對整個建造行業乃至社會安全意識的沉重警示。我們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始末,檢視現行的職業安全措施是否到位,並探討如何在血的教訓中汲取經驗,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汗水煉獄:地盤工友的日常

地盤工作,尤其是夏季,是名副其實的「汗水煉獄」。烈日當空,密閉或通風不暢的環境,加上繁重的體力勞動,都讓工友們時刻暴露在高溫和濕熱的風險之下。熱危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甚至致命的中暑,都是地盤工友們可能面臨的職業病。

勞工處副處長馮浩賢表示,不論是否有工作暑熱警告,僱主都有需要安排休息時間,並做好防中暑的風險評估,提供適當的裝備設施,減低中暑風險。 然而,這起個案中家屬的描述,卻讓人對這些「適當的裝備設施」和「風險評估」的實際執行情況產生嚴重質疑。

冰冷的回應:30米背後的距離

中國建築聲稱在距離工作地點30米處設有飲水站,這似乎在說,我們提供了水源,工友自己不去喝,責任不在我們。然而,職業安全的責任絕非如此簡單。僱主的責任在於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並確保員工在其中工作時的福祉。這包括但不限於提供充足的飲用水、設置陰涼的休息區域、調整工作時間、監測工友的健康狀況等。

在極端高溫環境下,人體的水分流失速度驚人,對水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僅僅提供一個飲水站是不夠的,更關鍵的是要確保工友能夠方便、及時地補充水分。尤其對於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在高溫下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可能會出現疲勞、頭暈甚至神志不清等中暑先兆。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他們自行走到30米外取水,無異於苛求。地盤是否應考慮在離工友更近的位置提供流動水源,或者安排專人定時送水?

除了飲水,休息也是預防中暑的關鍵。適當的休息時間和陰涼的休息場所,可以幫助工友降低體溫,恢復體力。 在這起個案中,家屬提及死者午飯後脫下衣服走動,懷疑神志不清,這已是明顯的中暑先兆。此時,地盤安全主任僅提供一支寶礦力,而沒有帶他到休息室或進行降溫處理,這種處理方式是否恰當?是否錯失了黃金救援的時機?

安全,不應是口號或擺設

家屬痛心疾首地質疑,地盤的防暑設施是否只是「擺設」? 這句話直指問題的核心。安全措施的建立,不應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或滿足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落實到位,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在高溫天氣下,地盤應當加強巡視,密切關注工友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有中暑先兆,應立即停止其工作,將其轉移至陰涼處,提供水分,並視情況尋求醫療協助。

此外,地盤的安全管理是否嚴謹?家屬提及死者最後衝入了「地盤禁區」後死亡,為何一個已經出現異常的工友能夠進入禁區?這是否暴露出地盤在人員管理和區域劃分上的漏洞?

追究責任與完善法規

這宗不幸的個案,勞工處已介入調查,警方也將案件列作「工業意外」跟進。 勞工處副處長馮浩賢表示,會繼續深入調查了解成因,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 我們期望調查能夠查明事件的真相,釐清各方的責任。

這起個案也再次引發了關於完善暑熱工作法例的討論。有工會指出,目前政府尚未將「中暑死亡後可獲工傷事故賠償」納入法例,導致有家屬即使在勞工處確認死因與工傷有關後,仍面臨僱主拒絕承認責任的情況。 立法明確將嚴重熱危害納入工傷範疇,將有助於保障工友的權益,並促使僱主更加重視高溫下的職業安全。

借鏡與前行:築起更安全的工地

地盤工友的汗水,應該是城市建設的動力,而不該是他們生命的終結。這起中暑死亡個案,是一個慘痛的教訓,提醒我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每一個勞動者的生命安全。

從這宗個案中,我們可以吸取以下教訓並思考如何前行:

  • 加強高溫作業風險評估與管理: 僱主應根據天氣情況、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等因素,對高溫作業的風險進行更精準的評估,並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 確保充足便捷的飲水供應: 在大型地盤,應設置多個飲水點,或者提供流動送水服務,確保工友能夠隨時隨地補充水分。同時,應提供含有電解質的飲品。
  • 設立充足陰涼休息區域: 在工作地點附近設置易於到達、通風良好的陰涼休息區域,並強制要求工友定時休息。
  • 加強健康監測與應急響應: 建立健全的工友健康監測機制,定期對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工友進行健康檢查。加強對工友中暑先兆的識別培訓,並建立快速有效的應急處理和醫療轉運機制。
  • 提升工友的安全意識: 加強對工友高溫作業風險和預防措施的培訓,提高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 完善相關法規: 政府應積極研究完善暑熱工作相關法例,明確僱主責任,保障工友權益。
  • 加強監管與執法: 勞工處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地盤高溫作業的監督檢查,對違反規定的行為嚴肅處理,形成有效的震懾。
  • 建造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每一位工友的辛勤付出。確保他們的安全與健康,是僱主的法定義務,也是社會的共同責任。願逝者安息,願這起悲劇能喚醒更多人的安全意識,讓地盤不再是汗水的煉獄,而是承載希望和夢想的安全港灣。只有將安全理念真正融入每一個環節,才能築起不僅堅固,更充滿人文關懷的美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