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萬港人4月赴日旅遊創新高,地震未減熱情

當「地震恐慌」遇上「旅遊狂潮」,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卻真實發生在日本。特別是今年四月,儘管年初經歷了能登半島地震,加上坊間流傳著真假難辨的地震預測,香港人「返鄉下」的熱情卻絲毫未減,甚至創下了同月的新高紀錄。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心態在驅動?是無懼風險的冒險精神,還是對東瀛風情的深情不渝?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

數字會說話:四月「谷」爆的真相

日本國家旅遊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四月訪日的海外旅客總數高達390.9萬人次,不僅是單月新高,更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8.5%。在這龐大的數字中,香港旅客貢獻了超過26.3萬人次,按年上升43%,無疑是創下了香港人四月訪日的歷史新高。這個數字令人咋舌,尤其考慮到年初的能登半島地震。雖然地震主要影響北陸地區,但普遍認為,重大天災多少會對旅客的出遊意願產生影響。然而,四月這個數字卻逆勢上揚,甚至有旅遊達人直言,不少港人抱持著「標尾會」的心態,「谷晒四月去」,意即大家趕在可能的下一次地震傳言前,先去日本玩一趟。

地震陰影下的堅韌旅程

今年元旦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規模達到芮氏7.6級,對當地造成了嚴重破壞。地震發生後,北陸地區,特別是能登半島一帶的旅遊業受到顯著影響,部分旅館取消預訂,金澤的兼六園和21世紀美術館等景點也一度關閉或部分關閉。石川縣旅行業協會統計顯示,截至1月10日,已有超過2.6萬人取消住宿預訂,業者損失超過5億日圓。

然而,從全國範圍來看,旅行業者普遍認為地震對整體赴日旅遊影響有限。主要的旅遊路線,如北海道、東北、大阪、東京等地,並未受到直接衝擊。港人熟悉的關東、關西地區距離震央較遠,安全風險相對較低。加之日本迅速的應急處理和資訊發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潛在的恐慌情緒。

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港人對日本文化的熱愛和熟悉度也是重要原因。對於許多香港人而言,日本不僅是一個旅遊目的地,更是「第二個家」。這種深厚的情感連結,使得即使面對自然災害的風險,許多人依然願意前往。

四月為何如此誘人?多重誘因的匯聚

撇開地震因素,四月本身就是日本旅遊的黃金時段,多種因素共同推動了這個月的旅遊熱潮。

首先,櫻花季的魅力無可抵擋。四月是日本櫻花盛開的季節,從東京到關西,粉色的花海吸引著全球遊客。對於追求浪漫和美景的香港人來說,這個時節前往日本觀賞櫻花是許多人的夢想。

其次,日圓持續貶值,讓赴日旅遊的性價比大增。港人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日本的美食、購物和住宿,這無疑是吸引大家出遊的重要誘因。有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香港旅客在日本的人均消費高達約1.2萬港元,其中購物和飲食佔比最高。

再者,今年復活節假期恰好落在四月中旬。這個較長的公眾假期為許多香港人提供了充足的出遊時間,得以安排一趟較為深入的日本之旅。

此外,香港與日本之間的航班運力逐漸恢復甚至增加。香港至小松的新航線開通、至石垣的航班恢復、以及至關西的航班增加班次等,都為港人赴日提供了更多便利的選擇。航班的增加和競爭也可能帶來更具吸引力的機票價格。

最後,旅遊達人所指的「標尾會」心態也不容忽視。儘管科學上並無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但坊間流傳的地震預言,無形中可能促使一部分原本計劃在年中或下半年出遊的旅客提前了行程,趕在四月前往日本,以免未來可能出現更大的不確定性。這種「此刻即永恆」的心態,也為四月的遊日數字添了一把火。

數據背後的深思:韌性與熱情的交織

香港人在地震恐慌下依然「谷」爆四月遊日的現象,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長,更反映了幾個層面的意義。

首先,它展現了日本旅遊業的強大韌性。儘管面臨自然災害的挑戰,日本依然能夠快速恢復並吸引大量遊客,這與其完善的旅遊設施、豐富的文化魅力以及高效的應急處理能力密不可分。

其次,它凸顯了香港旅客對日本的非凡熱情。這種熱情超越了對潛在風險的擔憂,體現了日本在日本人心目中難以替代的地位。無論是美食、購物、文化體驗還是自然風光,日本都具有讓香港人一再到訪的吸引力。

然而,這種過度集中在特定時段的旅遊模式也帶來了挑戰。旅遊達人提到,有旅行社六月到暑假的日本團報名人數「慘不忍睹」,不少未能成團。這種「谷晒四月」的現象,可能導致其他月份的旅客量相對較少,形成旅遊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對於希望避開人潮、享受更悠閒旅程的旅客來說,未來的淡季或許會是更好的選擇。同時,過度集中在熱門時段和地點,也可能加劇當地「過度旅遊」(overtourism)的問題,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壓力。

結語:永不止步的探索之旅

儘管地震的陰影偶爾籠罩,但香港人對日本的嚮往和熱愛依然如熊熊烈火。四月創紀錄的遊日人數,是這種熱情的最佳證明。這不僅僅是一場場旅行,更是心靈的慰藉與文化的尋根。當我們踏足這片土地,感受櫻花爛漫、品嚐地道美食、體驗獨特文化時,那份連結與感動,或許才是驅動我們一次又一次「返鄉下」的真正動力。未來,如何在享受旅遊樂趣的同時,也能更理性地分散旅遊時間和地點,為日本的旅遊業帶來更可持續的發展,或許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