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近期顯著下跌,引起市場廣泛關注。這場突如其來的「跌息」現象,不僅牽動著普羅市民的荷包,也對香港整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拆息急劇下行?低息環境是福是禍?面對撲朔迷離的市場,現在是入市買樓還是買股的時機?這一切疑問,都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拆息急跌的幕後推手
要理解拆息為何急跌,首先要明白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運作原理。香港實行美元聯繫匯率制度,港元兌美元的匯價被釘在7.75至7.85的區間內。當港元轉強至觸發7.75的強方兌換保證水平時,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便需要入場沽出港元、買入美元,以維持匯價穩定。這一操作的直接結果,就是向銀行體系注入港元流動性,增加銀行體系總結餘。
近期拆息急跌的主因,正正與金管局的入市干預有關。據專家分析,本月初港元觸及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多次入市承接美元沽盤,導致銀行體系總結餘大幅增加,從原本約450億港元飆升至超過1740億港元。銀行體系資金變得極為充裕,資金的供給遠大於需求,自然會壓低銀行之間的借貸利率,即同業拆息。
除了金管局的干預,全球「去美元化」的趨勢和亞洲貨幣的轉強也為拆息下跌提供了背景支持。在全球關稅不明朗和經濟偏弱的環境下,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部分資金流出美元資產,轉而流入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市場,這也增加了港元的流動性。
此外,港股通南向資金流入的減緩以及新股招股活動規模低於預期,也使得市場對港元的需求相對有限,進一步助長了拆息的跌勢。多重因素疊加之下,導致1個月港元拆息在短短不足一個月內,從高位連番跌穿4厘、3厘、2厘、1厘等多個關口,甚至跌至0.6厘以下,創下近三年新低。
低息環境:是利?是弊?
拆息低企的環境對香港經濟和市民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
從正面來看,低息環境首先有利於經濟發展。貨幣政策寬鬆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鼓勵投資和生產活動,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對於有貸款需求或已有債務負擔的企業和個人而言,利息支出的壓力得以紓緩。特別是對供樓人士而言,如果他們的按揭貸款利率是以HIBOR為基準計算(H按),拆息下跌將直接降低每月供款金額,減輕置業負擔,對短期樓市氣氛有提振作用。銀行也可能因此考慮降低按揭息率或增加現金回贈,以吸引客戶.。
然而,低息環境也存在潛在的弊端。對於依賴定期存款獲取穩定收益的市民而言,港元定期存款的年利率預計將維持在較低水平,他們的被動收入將受到影響.。此外,雖然低息有利於樓市氣氛,但在私宅供應量仍然高企的情況下,樓價難以重現急升走勢,市場可能進入成交量回升但價格橫行的整固階段。商業物業的高空置率問題也非拆息下跌所能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拆息的低位可能不會長期持續。專家提醒,臨近半年結以及7至8月的中資企業派息高峰期,對港元的需求可能回升,加上若南向資金流入顯著增加或觸發弱方兌換承諾,港元流動性收緊,拆息有可能快速抽高.。因此,供樓人士應密切關注市場變化,警惕未來利率上行的風險.。
買樓還是買股?專家的兩難抉擇
面對低息環境,不少人開始考慮將資金投向何處:是抓住機會入市買樓,還是轉戰股票市場尋求更高回報?專家們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有分析認為,拆息回落降低了按揭成本,減輕了供樓負擔,加上樓價已經從高峰回落超過28%,調整幅度已足以反映大部分利淡因素,市場數據顯示一手成交有所回升,投資者入市比例提高,顯示購買力正逐步釋放,住宅市場已呈現築底跡象.。對於用家而言,現階段可能是審慎入市的合適時機。甚至有觀點認為,現時租金收益率達到4%,若定存息率長期在2%以下,可能會刺激樓市的投資需求。
然而,也有專家對樓市前景保持謹慎。儘管拆息下跌,但未來三年私宅年均新增供應量仍高於長期平均水平,市場仍需時間消化積壓存貨。而且,樓價會否持續上升,還需要觀察其他指標。
至於股票市場,股神巴菲特在 recent Berkshire Hathaway 股東大會上再次表達了偏好股票而非房地產的觀點.。他認為股票市場具有高流動性、低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等優勢,有利於機構投資者進行資金配置和分散風險.。然而,專家也提醒,這種優勢對於散戶而言可能難以實現,股票市場「太容易買賣」的特性反而可能放大投資者的人性弱點,導致虧損.。
綜觀專家意見,無論是買樓還是買股,都需要審慎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低息環境確實為借貸和投資提供了一些便利,但也伴隨著不確定性。
回望與前瞻
港元拆息的急劇下跌,是香港聯繫匯率制度下資金流動和金管局貨幣政策操作的直接體現。這場突如其來的低息潮,既為香港經濟和市民帶來了短期利好,也潛藏著未來的波動風險。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形勢、「去美元化」趨勢的演變、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走向以及香港本地的資金流動情況,都將繼續影響港元拆息的走勢.。投資者和市民應密切關注這些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並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明智的財務決策。
低息環境的持續性仍是未知數,市場的風雲變幻莫測。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入了解市場動態,並審慎評估風險,才是應對變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