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飆升壽險轉型 金管會鬆綁再出發

近期,新台幣匯率出現了驚人的升值趨勢,短短一個月內升幅超過6%,這對台灣壽險業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匯率的劇烈波動,不僅讓壽險公司在外匯避險方面承受巨大壓力,也使得部分保險業者在配合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和保險合約負債評估標準(ICS)時面臨了相當嚴重的阻礙。面對這樣的嚴峻挑戰,金管會近期釋出善意,願意給業界一些彈性,同時積極推動外匯準備金的新政策,協助業者渡過這段艱難時期[2][4]。

新台幣匯率快速升值所帶來的壽險業挑戰

新台幣的持續強勢升值,直接影響到壽險公司持有的海外資產市值及投資收益。台灣的壽險業普遍擁有大量美元計價的資產,如美國公債及相關ETF等海外投資標的。當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時,這些美元資產換算成新台幣的價值便會大幅縮水。法人估算顯示,若新台幣對美元升值1%,像國泰人壽這類大型壽險公司當季的獲利可能將減少約76億元,而淨值則減少約48億元[4]。對於淨利規模相對有限的壽險公司來說,這樣的損失無疑是極為沉重的打擊。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匯率波動帶來風險,保險業者通常會透過遠期外匯合約進行避險操作。但隨著台幣快速升值,這些避險合約的成本也隨之攀升,進一步壓縮了保險公司的獲利空間。更嚴重的是,部分業者的外匯資價格變動準備金已被迅速消耗殆盡,造成財務壓力倍增[3][4]。整體而言,每當新台幣急速升值,市場常見的景象便是「銀行類股表現穩健,而壽險股群卻顯得疲弱」。

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和ICS的接軌困境

全球監理趨嚴背景下,台灣壽險業陸續推動接軌IFRS 17及ICS兩大新興規範,這些標準要求保險公司在財務透明度、負債評價、資本適足性和風險管理能力方面提升到新高度。然而,匯率快速升值引發的財務波動,卻使得許多壽險公司的財報表現陷入困境,部分甚至出現帳面虧損。

此種波動會反映在公司股價上——每次當市場對大額評價損失有明顯預期或實際發生時,壽險族群的股價普遍呈現疲軟態勢[4]。嚴重的帳面損失也直接影響公司在負債現值計算及資本適足率要求的合規性,讓部分壽險公司在轉型期面臨難以逾越的門檻。

金管會鬆綁政策,推出外匯準備金新制度

面對產業面臨的嚴峻財務壓力與轉型困境,金管會於2024年8月決定實施「外匯價格準備金新制」,允許保險公司將五類特定準備金轉換為充實外匯水位的資金,具備沖抵因匯率波動產生損失及穩定獲利的功能[2]。自今年5月起,多家大型壽險業者已陸續向主管機關遞交申請,希望能在月底前取得政策支持,以減輕5月份財報的壓力。

根據統計,僅國泰人壽自去年年底起就提存外匯準備金增加近30億元;富邦人壽、南山人壽等五大保險業者則累計收回逾百億元資金以因應目前的市場困境[2]。一些業者表示,若能及時獲得新制度核准,將有助於降低避險成本及帳面虧損帶來的衝擊,達到短期緩解財務風險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目前多數損失屬於帳面上的評價性質,具有未來可能因貶值而回沖的特性,但短期內這些浮動損失仍對公司心理及實體經營造成巨大壓力。近年來,主管機關也積極推動提升自然避險比例,鼓勵業者多元化投資組合及分散風險來源,以減少匯率波動對財務報表的擾動。

整體來看,「新台幣強升導致壽險業轉型卡關」的事件,充分展現出台灣壽險業在全球化與監理強化的大環境裡,飽受匯率劇烈波動與合規挑戰雙重壓力的現況。一方面,匯率大幅變動使財務承壓;另一方面,主管機關積極調整政策,為產業提供了彈性與支持,推動保險業邁向更成熟的風險管理與經營模式。

展望未來,隨著IFRS 17和ICS等國際會計準則逐步導入,加上國內配套措施如外匯準備金新制持續完善,台灣壽險業有望更加有效地應對多變的市場風險、強化資本結構和提升整體競爭力。然而此同時,業界也需持續提升自身的風險控管能力與資產負債管理策略,方能實現穩健經營與永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資料來源:

[1] www.businesstoday.com.tw

[2] money.udn.com

[3] www.businessintelligence.mo

[4] newtalk.tw

[5] today.line.me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