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ta外賣員罷工風波|公司強調搶單制輔助角色,檢討路線優化孖單問題

一場外賣員的「慢駛」與怒吼:Keeta罷工風波的深度剖析

系統與人的角力:當演算法遭遇血肉之軀

近期,香港街頭一抹熟悉的黃色身影不再總是匆匆掠過,取而代之的是在多個區域集結、發聲抗議的Keeta外賣員。從荃灣到九龍城,從中環、紅磡再到天水圍,外賣員的罷工行動此起彼落,他們的核心訴求直指平台方Keeta在薪酬政策和派單機制上的調整,特別是搶單制度和孖單(疊單)問題,引發了這場牽動城市末梢神經的勞資風波。面對洶湧的怨氣,Keeta公司發出公開信,試圖解釋與安撫,稱搶單制僅為輔助,並承諾檢視路線、改善孖單安排。這封信能否平息怒火?這場由演算法驅動的平台經濟與其賴以為生的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又揭示了怎樣的深層問題?

燃點怒火:是「輔助」還是「主宰」?

外賣員們的怒火,絕非空穴來風。他們最主要的矛頭指向了平台近期的薪酬調整和「搶單」機制。以往相對穩定的派單模式,似乎正被一種需要眼明手快、甚至帶有「賭博」性質的搶單模式所取代。外賣員抱怨,在新的搶單制度下,他們必須時刻緊盯手機,稍有遲疑,單子就被別人搶走。這不僅加劇了競爭,更將他們置於危險之中。有單車手現身說法,表示騎車時搶單,稍不留神就可能撞上障礙物或行人,險象環生。更有電單車手因搶單而發生交通意外,導致嚴重受傷。 對他們而言,搶單制絕非公司聲稱的「輔助」工具,而是在特定情況下,為了爭取訂單、維持生計,不得不參與的「主宰」模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送遞安全。

此外,外賣員普遍反映平台持續降低每單酬勞,即「單價」。他們指出,非繁忙時間的單價已低於38元,繁忙時間也常常不足45元。 即使是「孖單」,酬勞也常常低於預期。 以天水圍為例,有私家車手表示,一張要去不同餐廳取餐、再送到不同屋苑的57元孖單,扣除油費、停車費,可能花費一小時,時薪遠低於最低工資。 這種「惡意減價」的行為, coupled with the壓力巨大的送餐時間,讓他們感覺如同「無人機」,尊嚴盡失,甚至難以維持溫飽。 部分外賣員表示,戶戶送撤出香港後,Keeta的單價隨即下跌,收入大減三至四成。 他們要求的,是恢復合理的單價,例如非繁忙時間單價不低於43元,孖單不低於80元。

平台推出的「K GO」優先派單計劃也備受爭議。 雖然公司稱這是為頻密接單者提供更多訂單及更短配送距離的機會,能顯著增加收入,但外賣員批評這實際上是「迫外賣員向下競爭」的手段。 加入K GO可能意味著接受較低的單價,但不加入則可能接不到單,兩頭不到岸,最終導致整體收入下降。 外賣員認為這是不公平的派單機制,希望平台能夠公平派單,取消K GO計劃。

公司的回應:強調「輔助」與「優化」

面對外賣員連串的罷工行動和強烈訴求,Keeta公司發出公開信,試圖平息事態並解釋相關政策。信中強調,公司非常重視與送遞員的合作關係,並在過去一個月與送遞員進行了16次面對面交流,收集意見以改進服務。

針對最受爭議的搶單列表,Keeta澄清表示,現場派單模式依然佔所有訂單的絕大部分,接近九成,而搶單列表僅作為輔助工具,佔整體訂單數量比例非常小。 公司表示已收到送遞員對搶單列表的使用意見及安全憂慮,將逐步改善產品設計,確保外賣員能更安全地使用該功能,並建議送遞員在停車及安全環境下查看及挑選訂單。 Keeta同時強調,搶單列表提供了更多訂單機會,且單純打開列表不會影響接單率,賦予送遞員更大的接單自主權。

關於收入問題,Keeta重申,外賣員每張訂單的收入並非只有單價,還包括服務費補貼、顧客貼士和準時獎賞等多項組合而成,單價並不能全面反映實際收入。 配送服務費及獎勵會因應不同因素而有差異,例如上線時段、配送距離、難度以及市場需求等。 公司提供數據稱,今年1月至5月期間,高頻送遞員的月均收入可達30,018港元,其中電單車送遞員平均收入更高達35,542元。 此外,Keeta表示致力提升送遞員保障,已於4月起升級意外保額至最高100萬元。

對於孖單導致遲到而失去準時獎金的問題,Keeta承認並表示會持續優化路線規劃,定期檢視個別異常的送遞路線,以提升整體送遞方案及路線規劃的效率。

公司聲明強調,尊重任何人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目前外賣送遞服務維持正常。

矛盾的核心:演算法效率與勞動者福祉的平衡木

這場Keeta外賣員罷工風波,不單是公司與僱員之間的勞資糾紛,更深刻地反映了平台經濟模式下,演算法效率追求與勞動者基本權益之間的潛在衝突。平台方依賴數據和演算法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但這些冰冷的數字和邏輯,往往難以完全體現現實世界中勞動者的複雜處境、風險和需求。

搶單制或許在理論上能提升訂單分配速度,減少訂單在系統中的停留時間,讓積極的外賣員有機會獲得更多訂單。然而,當這一機制伴隨著單價下跌、送餐時間極度壓縮時,它就從一個潛在的「機會」變成了一種「剝削」的工具。外賣員為了生計,被迫在安全與收入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這種為了搶單而在馬路上分心、趕時間而衝紅燈的行為,不僅危及外賣員自身,也對其他道路使用者構成威脅。

孖單問題亦是演算法規劃與實際執行脫節的體現。理論上,將順路的兩張訂單合併派送能提高效率並增加外賣員收入。但實際操作中,由於演算法對複雜路況、等餐時間、停車困難等現實因素考慮不足,常常會出現不順路的「天南地北」孖單,導致外賣員難以按時完成,甚至因為遲到而損失準時獎金,最終收入微薄,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卻翻倍。 雖然Keeta承諾優化路線,但演算法如何真正理解和應對現實世界的「不順路」,是需要細緻調整和持續監控的。

Keeta強調「單價不能反映全部收入」,並列舉了高頻送遞員的月均收入數字。 這固然是平台方的視角,將基本服務費、獎勵、貼士等疊加計算,試圖證明外賣員的收入水平尚可。然而,外賣員的感受更直接來源於「跑一單能賺多少」,特別是基本單價的下降,會直接影響他們對勞動價值的判斷。 且高頻送遞員的數據並不能代表所有外賣員的收入狀況,許多兼職或因各種原因無法長時間上線的外賣員,可能面臨更嚴峻的生計壓力。 此外,平台提供的「準時獎賞」等額外收入,往往伴隨著嚴苛的條件,一旦因等餐、交通等非自身原因遲到就可能失去,增加了收入的不確定性。

公司提到的「溝通機制」和「交流會」是積極的一步,表明平台願意聽取意見。 然而,外賣員的行動升級顯示,目前的溝通可能不足以解決核心問題,或者說,溝通後的改進未能達到他們的期望。 如何建立真正有效、能夠影響政策制定的溝通渠道,讓外賣員的聲音被重視,是平台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前路何往:尋求平台與勞動者的共贏

Keeta的公開信展現了一定的姿態,承認了搶單的安全憂慮並承諾改善產品設計,也意識到孖單帶來的問題並將優化路線。 這些措施如果能切實執行並見效,或許能緩解一部分矛盾。然而,要徹底解決外賣員的困境,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技術上的微調。

首先,關於搶單制,如果其「輔助」性質無法有效體現,反而變成了變相迫使外賣員冒險競爭的工具,平台應重新審視其存在意義和實施方式。考慮引入更人性化、更公平的派單機制,減少對外賣員反應速度的要求,將安全因素納入演算法的優先考量。

其次,單價和收入水平是外賣員最關心的核心問題。平台需要透明地向外賣員解釋薪酬計算方式,並在單價設定上考慮到實際的運營成本(如油費、車輛維護費、停車費)和市場供需,確保外賣員的勞動能獲得與之付出相匹配的合理報酬,至少應保障其時薪不低於最低工資水平,特別是在等候、交通等非送餐時間也應有基本保障。

再者,孖單的派送邏輯需要大幅優化。演算法應更精準地判斷訂單之間的地理位置、餐廳出餐速度、預計交通時間等變量,避免出現過於離譜的組合,或者賦予外賣員一定的彈性,允許在合理範圍內拒絕執行極度不順路的孖單,而不影響其後續接單機會或評級。

最後,平台與外賣員之間的關係定位也是關鍵。儘管平台視外賣員為「合作夥伴」或「自僱人士」,但在實際操作中,平台掌握著訂單分配、報酬設定等核心權力,外賣員議價能力較弱。 如何在這種關係下,建立更平等、更具保障的合作框架,例如考慮為外賣員提供更全面的保險(包括因平台制度導致的意外),或者探索引入某種形式的集體協商機制,讓外賣員的訴求能夠得到更系統化的回應和解決,是平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

Keeta外賣員的罷工,是平台經濟發展過程中陣痛的一個縮影。平台企業在追求商業效率和擴張的同時,如何平衡好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尊重他們的勞動價值和安全需求,尋求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合作模式,將是決定其未來能否行穩致遠的關鍵。這場風波能否在公司的承諾和外賣員的訴求之間找到平衡點,仍有待時間檢驗,但也為整個平台經濟領域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