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聚焦本地老牌家族投資財團紀惠集團及其副主席湯文亮的一系列物業出售動作。繼之前多宗物業減磅後,紀惠集團在短短一週內再度連環沽出四個舖位,總套現金額超過2.5億元,其中一宗備受矚目,即是以7600萬元沽出北角丹拿花園的地舖。這一連串的出售行為,不僅是市場資金流動的體現,更可能反映出當前地產市場的某些微妙變化和投資策略的調整。
市場風向球?紀惠連環沽舖的信號
紀惠集團在過往以「收租王」著稱,主要投資甲級寫字樓及商業物業,風格偏向長線穩健。然而,近期頻繁的沽售行為,特別是部分物業甚至出現蝕讓,引發了市場對於集團策略轉向的猜測。有分析認為,這或許是為了加強現金流,以應對市場波動或把握其他投資機會。湯文亮本人曾表示,賣樓是「減磅」,屬於正常公司運作,猶如銀行解僱沒有貢獻的職員,出售沒有租金收入的物業,能改善整體盈利。然而,近期連有租金收入的舖位也快速出售,且不乏大幅度議價甚至蝕本個案,這可能暗示著更深層次的考量。
北角丹拿花園地舖:賺錢離場的個案分析
在這一波沽售潮中,北角丹拿道18號丹拿花園地下舖位以7600萬元易手,成為一個相對成功的案例。該舖位面積約12,617平方呎,最初叫價9400萬元,最終以低於叫價約兩成的價格成交,成交呎價約6023元。該舖位由7個小舖位組成,目前全部租出,每月租金收入約30萬元,新買家按成交價計算,租金回報率約4.7厘。
紀惠集團於2005年以5900萬元購入此舖位,一直作為收租用途。持貨長達20年後轉手,即使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大幅議價,仍能獲利約1700萬元離場。這顯示出長線持有優質地段物業,即使面對市場調整,依然具備一定的抗跌性和增值潛力。該舖位地理位置優越,鄰近港運城及健威坊等大型商場,周邊民生消費需求穩定,這些因素都支撐了其租金收入和物業價值.
一週連沽四舖:全面的資金回籠行動
除了北角丹拿花園地舖,紀惠集團在同一週內還沽出了另外三個舖位,使得總套現金額超過2.5億元。這些舖位分佈在港島的不同區域,包括跑馬地和中環.
其中,跑馬地景光街28至30號地下及閣樓舖位,面積約2780平方呎,以2880萬元售出. 該舖位目前由馬莎百貨食品專門店租用,月租12萬元,新買家租金回報約5厘. 然而,資料顯示紀惠集團於2008年以4600萬元購入此舖位,持貨17年後蝕讓1720萬元離場,貶值幅度達到37%.
另一宗蝕讓個案是中環租庇利街1至3號喜訊大廈地下B舖,以3880萬元售出。紀惠集團於2011年1月以7280萬元購入,持貨14年,賬面大幅虧損3400萬元,舖位價值幾乎腰斬. 該舖位目前由J.Co Donuts & Coffee租用,月租約12.5萬元,新買家料可享3.9厘租金回報.
此外,紀惠集團還以1.1億元沽出了銅鑼灣摩利臣山道凱利商業大廈3層巨舖,這宗交易據報是獲利離場.
減磅策略背後的市場訊號
紀惠集團在短時間內集中沽售多個舖位,且涵蓋有盈利、有虧損的個案,這可能反映出其「減磅」策略的廣度和決心。湯文亮曾提及出售空置物業的邏輯,認為這有助於改善整體盈利. 然而,近期連有租金收入的舖位也急於脫手,這可能指向以下幾種可能性:
首先,是為了積聚現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不確定性。在全球經濟環境波動,地產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持有充足的流動資金,無疑能增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靈活性。
其次,是看到了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套現部分成熟的物業資產,可以將資金重新配置到預期回報更高的領域。
第三,可能與集團的整體財務結構有關。雖然湯文亮將負債比例列為公司秘密 ,但頻繁的沽售行為也可能與優化債務結構或應對銀行「Call Loan」壓力有關.
市場影響與未來展望
紀惠集團作為市場上具有指標意義的投資者,其大規模的沽售行為無疑會對市場情緒產生影響。尤其是一些蝕讓個案的出現,可能會加劇市場對舖位前景的擔憂,促使其他業主重新評估其物業的價值和持有策略。
然而,從另一方面看,這些大幅議價甚至蝕讓的成交,也為市場提供了一些價格參考,或會吸引部分看好長線前景的投資者趁機入市。例如,購入北角丹拿花園地舖的投資者,正是看中了其穩定的租金回報和未來的增值潛力。
總體而言,紀惠湯文亮的一週連沽四舖套現2.5億元的行動,是香港地產市場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的一個縮影。它不僅是企業自身投資策略調整的體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市場的資金流向和投資者的心態變化。未來地產市場將如何演變,仍需密切關注類似指標性交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