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站在了一個關鍵的升級與轉型節點上。經開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核心平台,承載著承接產業轉移和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使命。而香港,作為全球性的金融、貿易及專業服務中心,擁有其獨特的制度優勢和豐富的國際資源。多位專家呼籲,香港應該擔當起橋樑與紐帶的角色,積極對接國家級經開區的需求,發揮其無可取代的作用。這不僅關乎香港自身的發展機會,更將影響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中國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國家級經開區升級的背景與深遠意義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快推動國家級經開區的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最新出臺的商務部工作方案明確支持具條件的經開區打造重大產業科技創新平台,佈局國際合作園區等重點舉措,意在提升經開區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吸引更多外資和高新技術企業入駐。面對這一政策導向,香港若能積極響應,利用其獨特位置和制度優勢,能夠有效促進兩地資源的互補共享,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香港在數據跨境流動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鍵角色
專家白明指出,除了傳統的金融和貿易領域之外,經開區在數據跨境流動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亟需與國際標準接軌,這正是香港優勢所在。 Hong Kong以其普通法體系和成熟的法治環境,能夠為此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例如:
– 數據跨境流動:數字經濟迅速崛起,「數碼絲路」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組成部分。內地企業在海外擴展時經常遭遇數據合規性挑戰,香港擁有完善的個人資料保護條例(PDPO)及豐富國際經驗,能協助企業合理合規地推進數據流通。
– 知識產權保護:當內地企業在國際市場面對專利保護的挑戰和風險時,香港成熟的法律體系和專業的仲裁機構(如香港國際仲裁中心 HKIAC)則能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和爭端解決方案。
通過深化兩地在這些關鍵領域的合作機制建設及政策協調,有助於促成無縫銜接,從而有效降低跨國經營風險,提高整體競爭力。
融入大灣區產業鏈,打造「研發+製造」新發展模式
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貿易摩擦和供應鏈重組壓力,林健鋒等工商界領袖強調,必須加速多元化市場佈局,尤其是擴張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推動傳統製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
具體來說:
– 「研發+製造」模式:目前「港深創新科技園」和「河套地區科技創新合作示範點」等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果。未來應進一步整合粵港澳三地科研院所力量,建立聯合攻關團隊,提高科研資源的協同效應。
– 資金支持政策:針對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推出靈活還款安排及專項貸款計劃,保障企業現金流穩定。同時銀行體系需切實落實金管局所指示的相關措施,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這一新模式能夠充分挖掘大灣區內城市間的要素流動潛力,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有效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招商引資及融資渠道多元化發展
在招商引資方面,商務部鼓勵各地靈活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和企業項目建設,並允許開發主體通過上市等公開融資方式,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以滿足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
此外:
– 外資基金引入:政策明確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於高附加值產業,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促進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
– 針對性扶持措施: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實際業績與貢獻,實行差異化信貸額度及稅收優惠,促進優質企業成長。
這些政策組合不僅強化了本土自主創新能力,也進一步提升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水平,吸引了來自歐美、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積極參與。例如日本招商團便邀請大連、青島、嘉興等經開區代表參與推介,反映出外資對中國經開區發展前景的信心。
—
總的來說,「勇於擔當,主動對接需求」絕非空洞口號,而是指引實踐的具體方向。無論從制度設計還是市場運行層面,都要求相關方積極探索新方法,靈活應對時代變革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展望未來,香港及大灣區各方應在維繫愛國愛港核心精神的基礎上,不斷凝聚社會共識,穩步推進制度改革與政策創新;同時充分利用自身獨特資源,積極融入中國國內大循環,推動形成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區域長遠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資料來源:
[2] hk.investing.com
[3] www.tkww.hk
[4] hk.investing.com
[5] news.cnye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