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納米戶218萬成交,14年最平私樓價曝光!

維港北岸,歷來是繁華與價值的象徵。然而,當「公屋價」這三個字,與這片土地上的私人物業連結在一起時,難免引發一陣驚嘆與好奇。近期,北角一個納米單位的成交個案,正正挑戰了許多人心中的固有認知,以一個令人乍舌的低價,為炙熱的樓市添上一抹「清涼」的色彩。

公屋價乍現?北角納米戶創14年新低

這次引起廣泛關注的成交,位於北角春牧街的單幢私樓港逸軒。根據市場資訊,一個低層B室單位,實用面積約200平方呎,原屬一房設計,現已改為開放式間隔。這個看似平凡的小單位,卻以218萬元的「震撼價」易手。 消息傳出後,隨即引發市場熱議,因為這個成交價不僅遠低於同區甚至全港島私樓的一般水平,更被形容為「公屋價」,並且創下了該屋苑近14年來的入場費新低。

回溯過去,港逸軒上一次出現如此低價的成交,已經是2009年的事。當年正值全球金融海嘯後的市場調整期,樓價處於相對低位。時隔14年,同一個屋苑再次出現相近的價位,無疑是當前樓市狀況的一個縮影。

業主賬面獲利背後的市場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成交價創下屋苑新低,但原業主並非損手離場。據悉,原業主於2009年8月以145萬元購入此單位,持貨長達16年。 這次以218萬元沽出,賬面仍獲利73萬元,期間單位升值約50%。 這組數字看似可觀,但若考慮到16年間的通脹、潛在的租金收益(如果曾放租)以及持有成本,實際回報可能不如賬面數字亮眼。更重要的是,這個個案反映出,即使是長線持有的物業,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也可能需要大幅減價才能找到買家。

據地產代理透露,該單位原先叫價280萬元,最終大幅減價62萬元,減幅高達22%才成功脫手。 22%的議價空間,凸顯了現時二手市場的議價幅度正在擴大,買家處於較有利的位置。

納米樓的迷思與現實

這宗成交個案,再次將納米樓的市場表現推到聚光燈下。過去幾年,在樓價持續高企的背景下,發展商推出大量納米單位,以較低的「銀碼」吸引首次置業人士或投資者。然而,隨著樓市進入調整期,納米樓的抗跌能力備受考驗。

納米樓的優勢在於總價較低,降低了入場門檻。但其劣勢也同樣明顯:空間狹小影響居住舒適度,轉售時潛在買家群體較窄,且容易受到市場情緒和按揭政策的影響。當前市場下,投資者對於租金回報的考量日益重要,而納米樓的租金回報率相對有限。 同時,政府放寬按揭成數等措施,雖然有利於部分買家入市,但也讓他們有能力選擇面積更大的單位,變相減少了對納米樓的需求。

為何會出現「公屋價」私樓?

港逸軒這個納米單位之所以能以接近「公屋價」成交,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首先,單位本身條件。低層單位通常採光和景觀較差,加上是開放式間隔,並非主流市場偏好的戶型,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其價值。

其次,是市場大環境的影響。近期香港樓市整體呈現疲態,一手新盤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推售,吸引了大量購買力,導致二手市場交投淡靜,價格受壓。 在這種情況下,急於套現的業主不得不大幅降價。

再者,是納米樓市場本身的調整。經過前幾年的熱捧,市場對納米樓的價值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投資者和用家都變得更為理性,不再盲目追價。

港島樓市的縮影?

北角港逸軒的個案雖然是個別成交,但其反映出的趨勢值得關注。港島作為傳統的高價地段,其樓市表現一直被視為風向標。即使是位於港島,位置並非最核心地段、單位條件相對一般的私樓,在市場下行時也會面臨價格調整的壓力。 這宗成交可能預示著,即使是港島區的物業,其價格也並非「只升不跌」的神話,在特定條件下,仍然會出現大幅度調整。

未來展望:公屋價會否蔓延?

港逸軒的「公屋價」成交,無疑給市場帶來了新的討論話題。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港島甚至市區的私樓,以低於預期的價格成交?這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整體經濟環境、利率走向、政府的房屋政策以及市場信心等。

目前來看,一手市場仍是主導力量,其定價策略對二手市場有直接影響。 如果一手樓價持續「貼地」,二手業主將面臨更大的議價壓力。同時,如果市場信心未能有效恢復,觀望情緒濃厚,交投將繼續受限,部分急售業主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叫價。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港逸軒的個案有其特殊性,包括單位條件和業主的持貨時間。不能僅憑單一案例斷定港島私樓會普遍出現「公屋價」。但這個案例確實提醒我們,在波動的市場中,沒有永遠只漲不跌的神話,即使是位處傳統優質地段的物業,也可能出現超乎想像的價格調整。對於置業人士而言,深入了解市場情況,審慎評估自身負擔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物業,始終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