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名宅有價:一窺前特首胞妹的嘉慧園新篇章
在香港這片寸金尺土的土地上,每一宗大額物業成交,都彷彿是市場脈動的一次強烈心跳,牽動著無數人的目光。尤其當交易的主角是與城中顯赫家族相關時,其背後的意義與影響便更加耐人尋味。最近,中半山老牌豪宅嘉慧園的一宗低層單位買賣,再次將這個傳奇屋苑推向風口浪尖——前特首董建華的胞妹,斥資逾億元購入單位,其成交呎價相較於兄長早年的買入價,竟然低了兩成多,這不僅是一場家族內的置業故事,更折射出當下豪宅市場的微妙變化。
嘉慧園的魅力,何在?
坐落於中半山馬己仙峽道的嘉慧園,並非新興的玻璃幕牆豪宅,而是一個擁有超過半世紀歷史的經典。它於1971年落成,由五座樓宇組成,單位總數120個。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大」,提供的單位實用面積介乎三千多至六千多平方呎,在現今的新盤市場已是極為罕見的尺度。這種寬敞的空間感,配合低密度設計及優質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不少城中名人的心水之選,住戶非富則貴,可謂一個名副其實的「名人堂」。這裡不僅是居所,更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翻看嘉慧園的業主名冊,不乏政商界及演藝界名人,如霍英東家族、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恒生銀行創辦人何添家族,甚至影帝張家輝都曾是這裡的住客。前特首董建華本人,也與嘉慧園淵源深厚。
家族情緣:嘉慧園的董氏足跡
董氏家族與嘉慧園的關係可謂深厚而長久。早在屋苑落成初期,董建華家族已透過公司名義購入嘉慧園的單位。而前特首董建華在1997年上任後,並未選擇入住官方的禮賓府,反而繼續選擇居住在嘉慧園。據悉,當時他居住的是D座的單位,由於面積考慮,政府甚至額外租用了毗鄰C座的單位,並將兩個單位打通供其使用。這種對嘉慧園的偏愛,無疑為這個老牌豪宅增添了更多傳奇色彩。
時間快轉到2021年,董建華本人以首置名義,斥資1.6億元購入嘉慧園C座一個低層單位連車位。這個單位實用面積約為3,335平方呎,成交呎價約47,976元。當時他已卸任特首,但仍租住該單位,得知原業主放售後便決定購入,可見對這個居所的情意結。
如今,嘉慧園的董氏家族篇章再添一筆。前特首董建華的胞妹彭董小萍,新近以1.19億元購入屋苑另一個低層G室單位,同樣連同一個車位。據報導,這個單位的成交呎價約為35,533元。
價格的落差,市場的訊號
將胞妹這次的成交與兄長董建華在2021年的買入價相比,數字上的落差顯而易見。胞妹彭董小萍的成交呎價35,533元,較董建華當年的呎價47,976元,確實低了約26%。這種價格上的「折扣」,不禁引人深思。
首先,時隔數年,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顯著的調整。受到全球經濟環境、利率變動以及本地因素等多重影響,豪宅市場的價格亦有所波動。相較於2021年市場仍處於相對高位時,目前的市場環境對買家而言,或許提供了更大的議價空間。胞妹此次入市,正值市場相對平靜之際,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呎價購入同屋苑的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真實寫照。
其次,雖然同屬嘉慧園的低層單位,但具體的座向、景觀、樓層高度以及內部裝修等因素,都可能對單位的價值產生影響。不同座數的單位,即使面積相若,定價也可能存在差異。此外,單位的賣家背景及出售意願亦是重要因素。此次胞妹購入的單位,據悉上手業主已持有23年,轉手賬面獲利不菲。對於長情業主而言,即使非市場最高價,只要達到預期利潤,也可能願意出售。
嘉慧園的持久魅力與市場挑戰
儘管市場存在波動,嘉慧園作為老牌豪宅的魅力依然不減。其寬敞實用的空間、成熟的社區環境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對於追求高質素居住環境的買家而言,仍具吸引力。特別是那些有一定家族背景或對傳統豪宅有偏好的買家,嘉慧園往往是他們的首選之一。
然而,任何物業都面臨市場的挑戰。近年來,市場上新供應的豪宅項目在設計理念、會所設施及物業管理方面都力求創新,這對傳統豪宅構成了一定競爭。同時,高昂的管理費和維修成本也是老牌豪宅業主需要考慮的因素。
深層意義與未來展望
前特首胞妹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以相對較低的呎價購入嘉慧園單位,不僅是家族置業故事的延續,也側面印證了香港豪宅市場正在經歷的調整期。在宏觀經濟不明朗、利率仍然高企的背景下,即使是頂級豪宅,買家也更加注重性價比,市場話語權似乎稍向買家傾斜。
這次交易再次凸顯了嘉慧園在香港豪宅市場中的獨特地位,它不僅是一個居住地,更承載著歷史、家族傳承與社會地位的符號意義。未來,嘉慧園這類型的老牌豪宅能否持續保持其價值和吸引力,將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包括香港整體經濟的復甦情況、高端買家的需求變化,以及屋苑本身的維護和提升能否跟上時代步伐。但不論市場如何風雲變幻,嘉慧園的故事,以及那些與它結下不解之緣的名人足跡,都將繼續成為香港樓市中的一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