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GFS警告六月熱帶氣旋恐襲港周末

近年來,香港天文台在熱帶氣旋的預測與監測工作上日益顯得重要,尤其於風季期間更是不可或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的加劇,熱帶氣旋的形成頻率及強度也跟著改變,對香港本地的影響愈發突出。根據香港天文台的預測,2025年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數量將會介於正常至偏多之間,約有5至8個左右。風季可能會在6月或更早前開始,並延續至10月或之後[1]。另外,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亦預測在6月的某個周末熱帶氣旋有機會接近香港,使公眾高度關注相關動態。

熱帶氣旋預測與監測

預測方法與技術

香港天文台運用多種先進的氣象模式及預報指標來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發展走向。當中涉及對大氣和海洋狀況的全面監視,例如考察厄爾尼諾-南方振盪(ENSO)現象對熱帶氣旋活躍度的影響。此外,天文台也依託數值預報模型,結合實時數據,準確模擬未來天氣變化[5]。為提升預報精準度,香港天文台積極與國際多個氣象機構共享先進資訊與技術資源,創造跨國合作的氣象預測網絡。

熱帶氣旋名單更新

在2025年度,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的熱帶氣旋命名名單進行了調整,新增了「布里」、「海星」和「天馬」三個名字,以替代過去的「杜蘇芮」、「蘇拉」和「海葵」[2][3]。這些新名字不僅融入了不同國家的文化色彩,更彰顯出國際間在氣象事務上的協力精神。例如,「天馬」由中國提出,象徵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飛馬;「布里」由南韓推薦,意指大麥,展現農業文化;而「海星」則由越南建議,以一種呈星狀的棘皮動物為象徵[2]。

風季的影響與應對

風季期間,香港面臨熱帶氣旋來襲的機率明顯提高,這意味著天氣狀況不穩定可能引發強風及暴雨,進一步影響公共交通運作和農業生產。為此,香港天文台會根據熱帶氣旋的發展趨勢,及時發布各級風暴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加強防範。民眾應密切留意最新天氣資訊,並在必要時候配合政府指導與措施,確保自身與家園的安全無虞。

美國GFS預測與香港天文台的角色

美國GFS全球預報系統於近來分析顯示,6月某個周末可能會有熱帶氣旋靠近香港,這一消息引發廣泛討論與關注。面對此潛在威脅,香港天文台扮演著關鍵的監測角色,持續追蹤熱帶氣旋的位置及強度變化,並隨時根據實際狀況作出警示發布。透過天文台的精準數據與警報,市民能及早得知風暴動態,從而做足準備,降低暴風天氣可能帶來的損害。

氣候變化對熱帶氣旋的影響

隨著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海洋表面溫度亦有增長趨勢,此因素無疑對熱帶氣旋能量供給造成影響,使得氣旋的強度及其持續時間有增加的可能。由此可見,氣候變化不僅改變了熱帶氣旋的生成頻率,也使其更具破壞性。因此,精準且迅速的熱帶氣旋預測與監控工作變得愈來愈關鍵,以因應新興的氣候條件所帶來的挑戰。

結論與展望

整體來說,香港天文台在風季期間對熱帶氣旋的預測和監測工作至關重要。氣候變遷加深了熱帶氣旋對香港局部天氣的影響,進一步凸顯出預報精確度與響應速度的價值。市民需持續關注天氣更新,適時配合政府的安全措施,以確保自身和社區安全。未來,香港天文台將持續強化與國際氣象單位的合作,引入最新科技及資料共享,以不斷提升預報能力,保障香港在面對熱帶氣旋威脅時更具韌性。隨著全球氣候形勢的演變,對熱帶氣旋深度研究和預測的需求將日益提升,其戰略意義也將愈發顯著。

資料來源:

[1] v4.hkcoc.com

[2] www.singtao.ca

[3] hk.epochtimes.com

[4] www.instagram.com

[5] www.hk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