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脈搏日益加快,人們尋找便捷、環保的出行方式。共享單車應運而生,彷彿為都市的血管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五顏六色的單車停靠在街頭巷尾,隨時等待著下一位騎士的出現,編織出一幅充滿動感的城市圖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交通格局中,共享單車平台HelloRide的出現,及其與法規的互動,無疑是近期引人關注的焦點。
共享單車:都市裡的流動風景線
共享單車,這種新型的出行模式,以其隨借隨還的便利性,迅速融入了許多城市的日常生活。它不僅為市民提供了短途出行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擁堵和停車難的問題。然而,新生事物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挑戰,尤其是在監管和安全方面。
HelloRide登港,引發市場漣漪
內地共享單車平台「哈囉」以HelloRide品牌進軍香港市場,為本地的共享單車領域注入了新的競爭元素。其營運模式與現有的平台類似,用戶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即可完成租賃和歸還。然而,初登陸時,HelloRide的官方網頁上曾一度出現「電動輔助系統」的字眼,引發了部分關注和疑問。
運輸署的明確回應:不涉電動輔助功能
針對HelloRide共享單車是否具備電動輔助功能的問題,運輸署在接獲查詢後迅速採取了行動。署方主動聯繫了HelloRide的營辦商,並獲得了明確的答覆:其在香港營運的共享單車不涉及電動輔助功能。 據報道,HelloRide方面也澄清,官網上出現電動輔助的描述是素材選取和展示上的疏漏,相關圖片展示的是其在澳洲營運的電動助力車,與香港的純人力驅動單車不符。
這個確認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香港現行的法律框架下,「電動可移動工具」(包括電動輔助單車)被視為「汽車」,必須領牌才能在道路上行駛。 然而,運輸署目前並不會為這類工具發牌,這意味著在公共道路上使用未經登記或領牌的電動可移動工具是違法的。 運輸署的澄清,確保了HelloRide目前在港營運的單車符合現行關於非電動單車的規定,避免了因「電動輔助」字眼可能引起的法律灰色地帶。
適時提修例:前瞻性的監管考量
除了對HelloRide共享單車的性質進行確認外,運輸署的回覆中還提到「適時提交修例建議」的計劃。 這句話雖然簡短,卻透露出政府對於電動可移動工具未來發展及其監管的長遠思考。
香港政府對於電動可移動工具的規管檢討工作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早在2020年,運輸署就已提交文件,就此類工具的使用進行檢討。 隨後也進行了試點計劃,例如在白石角推行的共享電動輔助單車試驗。 這些試驗為政府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用於評估電動可移動工具在實際應用中的安全性、對交通的影響以及市民的接受程度。
「適時提修例」的說法,反映了政府正在積極推進相關的法律草擬工作。規管電動可移動工具涉及多個層面,包括修訂現有的《道路交通條例》及其附屬法例,並可能需要引入全新的法例來處理產品認證、使用者守則等技術和法律問題。 這個過程需要詳細研究,並充分諮詢相關部門和各持份者的意見。 雖然具體的修例時間表尚未確定,但政府表示會爭取盡快完成草擬工作,並適時提交立法會審議。
監管的平衡:安全與便利並重
對於共享單車,特別是未來可能引入的電動輔助共享單車,監管的目標需要在保障道路安全和促進新興交通方式的便利性之間取得平衡。目前,非法使用電動可移動工具而被捕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這顯示出監管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未來的修例可能會涵蓋電動可移動工具的技術要求,例如最高速度限制、車輛重量、安全配置(如車頭燈、制動系統)以及產品認證標準。 同時,也可能對使用者的年齡、是否需要佩戴頭盔以及允許行駛的範圍(例如僅限於單車徑)作出規定。 政府早前的試驗計劃問卷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受訪者支持規管和使用電動可移動工具,但也有不少人持有保留意見,這提醒政府在制定規管方案時需要採取審慎的態度。
前路展望:共享出行的未來藍圖
共享單車的發展以及電動可移動工具的潛在引入,是香港邁向更智慧、更環保交通系統的一部分。運輸署對HelloRide不涉及電動輔助功能的確認,為目前的營運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法律基礎。而「適時提修例」的表述,則為未來可能出現的電動輔助共享單車及其他電動可移動工具描繪了一個規管藍圖。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交通工具將不斷湧現。政府的監管框架需要具備足夠的靈活性和前瞻性,以便在確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擁抱創新,讓科技更好地服務市民,豐富城市的出行選擇。修例的過程雖然複雜且需時,但其最終目標是為共享出行和電動可移動工具在香港的健康有序發展鋪平道路,為市民帶來更多便利,也為城市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