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挑戰「五窮月」魔咒,有望迎轉機

五月,對於香港股市而言,似乎總帶著一抹揮之不去的陰影。「五窮月」這個詞,在股民心中份量十足,彷彿到了這個月份,市場就註定要經歷一番考驗。然而,今年的五月,情況似乎有些不同,有聲音認為,這一次,港股有望打破這個流傳已久的魔咒。

「五窮月」的由來與魔力

「五窮月」並非源自什麼深奧的經濟理論,更多是市場經驗的一種歸納。它指的是香港股市在每年的五月份,表現往往不如人意,甚至出現下跌的情況。究其原因,市場普遍認為與多種因素相關。例如,過去有觀點認為,歐美市場在五月進入夏季,投資者傾向休假,交投因此變得淡靜,影響港股表現。此外,也有人將其與資金流向、半年結前的獲利回吐等因素聯繫起來。儘管沒有絕對的科學依據證明「五窮月」必然發生,但長年累月的市場記憶,讓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心理暗示,影響著投資者的情緒和決策。這種集體的心理預期,有時甚至會反過來影響市場的實際走勢,形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今年五月為何不同?

然而,今年的五月,港股市場展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韌性。根據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的分析,截至五月下旬,港股在本月仍然保持著可觀的升幅。即使在某些交易日顯得相對淡靜,高低波幅有限,但整體而言,只要在餘下的交易日不出現大幅下跌,港股本月極有可能以升幅收官,成功打破「五窮月」的魔咒。

支撐這種觀點的因素多方面。首先,市場成交量仍然維持在相對健康的水平,顯示資金並未完全撤離,港股整體上仍保持強勢。這與過去「五窮月」成交量萎縮,「缺水」情況嚴重的景象有所不同。充足的成交量為市場提供了必要的流動性,使得股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穩定甚至上漲。

此外,儘管市場面臨一些外圍因素的挑戰,例如中美貿易關係的波動以及個別行業的壓力,但整體而言,市場似乎對這些負面消息的反應較為平淡,並未引發恐慌性的拋售。投資者在經歷了過去的市場波動後,可能變得更加理性,不再輕易被短期消息左右。

潛在的風險與挑戰

儘管打破「五窮月」魔咒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但市場中依然存在不確定因素,投資者不能掉以輕心。許繹彬也在其分析中提及了一些潛在的風險。例如,美國的關稅政策依然是一個變數,其「話打就打、話停就停」的作風可能隨時影響市場情緒。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外圍環境充滿變數,可能在短期內對港股造成衝擊。

同時,個別權重股的表現也值得關注。儘管整體市場表現向好,但部分龍頭股的股價可能受到行業競爭加劇、盈利預期調整等因素影響,出現波動。這些股份的表現對恒生指數有較大影響,其波動可能對市場整體氛圍造成壓力。

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也是影響港股「北水」流向的關鍵因素。如果人民幣匯率持續偏弱,可能導致內地資金流入減少甚至出現淨流出,進而影響港股的流動性和表現。過去的經驗表明,「北水」的力度對港股的走勢有著顯著的影響。

魔咒能否徹底終結?

究竟「五窮月」的魔咒能否就此終結,還是僅僅是今年的特殊情況?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市場的運行受到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歷史規律固然具有參考價值,但並非鐵律。宏觀經濟環境、政策走向、資金流動、投資者情緒等都會對市場產生作用。

今年的情況表明,即使是根深蒂固的市場「魔咒」,在特定的環境下也可能被打破。這或許提示投資者,在制定投資策略時,不應過於迷信歷史經驗,而應更注重分析當前的市場基本面和影響因素。

展望未來,如果港股能夠在本月成功擺脫「窮」的宿命,無疑會提振市場信心。然而,進入「六絕月」以及之後的交易月份,市場仍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投資者需要繼續保持警惕,理性分析,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做出明智的決策。

打破「五窮月」的魔咒,可能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勝利,更是一種市場心態的轉變。它或許預示著港股正在逐步擺脫過去的陰影,尋找新的動力。但最終能否持續向好,仍需時間和市場表現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