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首度提名視后 肖像楊紫掀白玉蘭熱潮

白玉蘭獎的「她」力量:從傳統賢妻到獨立女性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被譽為中國電視劇的最高榮譽之一,每年的入圍及得獎名單總是牽動著劇迷的心。今年的視后之爭尤為激烈,劉亦菲憑藉《玫瑰的故事》首次叩關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與連續兩年入圍的楊紫形成了一場備受矚目的對決。此外,馬伊琍、宋佳、閆妮等實力派演員也位列其中,讓今年的視后獎項充滿懸念。這不僅僅是一場演員演技的較量,更折射出近年來陸劇女性角色的變遷與進化。

崛起的力量:大女主與女性群像

回顧過去十年的白玉蘭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陸劇女性角色的發展軌跡。在2015年至2021年的評選週期內,兩類女性題材劇集輪番風靡市場。一類是「大女主劇」,以《羋月傳》、《那年花開月正圓》和《正陽門下小女人》為代表。這些劇集塑造了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憑藉自身智慧和努力掌握命運的女性形象。《羋月傳》中的羋月,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稱為「太后」的女性,展現了在戰國亂世中爭霸天下的雄心與手段。《那年花開月正圓》裡的周瑩,是清末的「女商聖」,憑藉經商實力爭取社會與家庭地位,展現了不同於傳統清裝劇的新穎視角。《正陽門下小女人》的徐慧真,年輕守寡卻能將小酒館經營得有聲有色,其堅韌與活力令人印象深刻。儘管這些角色有時仍依賴「貴人相助」或情感邏輯上的瑕疵,但她們的出現無疑標誌著女性角色開始從附屬地位走向中心,展現出獨立自主的一面。

另一類則是「女性群像劇」,這類劇集不再僅僅聚焦於單一女性的成長,而是通過描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女性的生活與奮鬥,呈現當代女性面臨的困境與選擇。

新時代的多元:打破刻板印象

近年來,陸劇中的女性角色更加多元和立體,開始挑戰傳統的刻板印象。她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命運安排,而是有了更自主的意識和更豐富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我的阿勒泰》中,馬伊琍飾演的角色以素顏出鏡,展現了貼近現實的女性形象,被讚譽為「徹底拋棄明星包袱的演技」。 這種對外貌的「去濾鏡化」和對真實狀態的呈現,體現了影視作品對女性多元之美的認可。

劉亦菲此次憑藉《玫瑰的故事》首次提名白玉蘭視后,她飾演的黃亦玫被認為徹底擺脫了以往「神仙姐姐」的單一形象,將角色的溫柔、堅韌和獨立詮釋得入木三分。 她在劇中展現出的強大內心和細膩情感,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也讓「85花」的演技再次受到肯定。

而楊紫作為90後的代表,連續兩年入圍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儘管其作品《長相思第一季》和《國色芳華》均為古偶劇,引發了關於古偶劇「含金量」的討論,但她憑藉對角色的細膩演繹和情感爆發戲份,依然獲得了觀眾的肯定,被評價為「教科書級演技」。 這也說明,即使在傳統的劇集類型中,優秀的演員也能賦予女性角色新的生命力。

視后之爭:不僅是榮譽,更是風向標

今年的白玉蘭視后競爭異常激烈,劉亦菲、楊紫與馬伊琍、宋佳、閆妮等實力派演員同台角逐。這不僅是對演員演技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市場和評審對不同類型女性角色的偏好。馬伊琍在《我的阿勒泰》中的突破性表演,宋佳在《山花爛漫時》中飾演的張桂梅校長,以及閆妮在《小巷人家》中對市井小人物的生動刻畫,都展現了不同年齡層和社會背景下女性的魅力與力量。 最終獎項花落誰家,將是今年陸劇女性角色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白玉蘭獎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體系,其提名和獲獎名單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陸劇的創作方向。從過去的大女主劇到如今更加多元和貼近現實的女性角色,我們看到了陸劇在展現女性力量和豐富性方面的努力。未來,期待白玉蘭獎能繼續鼓勵和肯定更多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女性角色,讓她們在螢幕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