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上海作為中國兩大國際金融中心,長期以來在經濟、科技及金融領域保持緊密合作。近年來,隨著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驅動戰略,滬港兩地進一步加強協同效應,透過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創科)產業的蓬勃發展。這樣的合作不僅提升了兩地國際競爭力,也為國家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能。
滬港合作的背景與重要性
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擁有「一國兩制」下獨特的內聯外通優勢;而上海則身為長三角經濟城市群的領頭羊。兩地皆具備完善的金融體系、雄厚的人才資源及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1][2][5]。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如何將金融資本有效導入實體產業,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落地,成為兩地合作的關鍵課題。李家超行政長官強調:「我們將繼續推進滬港兩地合作……透過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來推動創科發展。」這段話不僅肯定過去合作的成效,更為未來深化協同提供了明確指引[1][2][4]。
發揮橋樑作用 促進科技企業交流
滬港社團總會作為串聯上海與香港的重要平台,自成立四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兩地在經濟、文化及社會事務上的交流合作[5]。李家超於慶典晚會中表示:「希望滬港社團總會能繼續擔當橋樑角色……鼓勵更多上海優秀科技企業來港拓展業務。」這一表述突顯民間組織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作用[5]。
近年來,不少上海科企選擇在香港落戶或設立研發中心,利用香港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和成熟穩健的資本市場優勢推動融資與擴張;同時帶動區域內科研人才的流動及技術交流。這種雙向互動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也促進了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與繁榮。
強化科研成果轉化 賦能產業升級
李家超提到:「特區政府將充分發揮香港匯聚海內外頂尖科研人才的優勢……結合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創新能力及高端製造業基礎。」此話彰顯政府積極整合多方資源,以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邁向市場的具體應用[1][4]。
具體而言,一方面可透過鄰近深圳強大的製造業實現產品量產;另一方面則依托上海龐大的消費市場與完整產業鏈進行商業化推廣,進而形成「香港研發、大灣區生產、上海銷售」的多層次產業分工模式。
此外,「數字經濟」、「商貿」、「金融」等十五個領域已被納入雙方合作重點,涵蓋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到商業模式創新的全流程,為日後深化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3]。
深化國際交往 提升全球影響力
除了資源整合,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並深化國際交流也是當前政策的核心方向之一。「一國兩制」框架賦予港澳獨特地位,有利於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並吸引海外優質項目進入本土及內陸市場。
例如,透過舉辦各類前沿技術論壇,邀請跨國公司代表參與,推動技術趨勢的公開討論;利用自由貿易協議(FTA)網絡降低跨境投資門檻;甚至探索設立聯合孵化平台,助力初創團隊快速成長等措施,已逐步落實。
這些舉措不僅助力提升本地品牌的國際知名度,更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生態系統,並最終實現「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的宏願[5]。
—
總結而言,現階段加強滬港全方位務實合作已是大勢所趨,且成效初現。無論政策推動還是實務操作層面,均展現良好景象與趨勢。
展望未來,隨著數字時代的飛速進展與綠色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智能+」與「綠色+」等新興概念勢必重塑傳統產業結構。只有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才能徹底釋放市場潛能,掌握先機。
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各方攜手並進,必能書寫滬港合作更加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gbcode.rthk.hk
[4] www.hkcd.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