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風雲:沙田欣廷軒兩房單位四年跌兩成,市場冰山一角?
市場動態總是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尤其是對於身處其中的業主和潛在買家而言,每一次的價格波動都可能影響著重大的決定。近期,一宗位於沙田欣廷軒的兩房單位成交個案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單位竟然在短短四年內貶值兩成,最終以低於當年購入價的638萬元迅速易手,更令人訝異的是,成交價竟比銀行估價高出7%。這宗看似矛盾的交易,究竟透露出當前樓市怎樣的訊息?是個別事件,還是預示著更深層次的市場變化?
黯然離場:四年光景,樓價兩成跌
讓我們聚焦這宗引人注目的交易。據悉,成交的單位為欣廷軒5座中層F室,實用面積約417平方呎,採兩房設計,坐向東南,享開揚景觀。單位於四日前才推出市場放售,原叫價650萬元,經微幅議價12萬元後,最終以638萬元成交,實用面積呎價約15,300元。這個成交價,相較於原業主在2021年5月購入時的795萬元,帳面大幅貶值157萬元,跌幅高達兩成。
四年前,正值香港樓市相對暢旺之際,795萬元買入一個實用面積四百多呎的兩房單位,或許在當時看來是合理的市場價格。然而,時移世易,市場環境的急劇轉變,讓這位業主選擇黯然離場,接受大幅虧蝕。這宗交易不僅是冰冷的數字變化,背後更可能是一個家庭對未來樓市走向的判斷,以及資金調配的無奈之舉。
估價羅生門:成交價竟比銀行估價高?
這宗交易最令人費解之處,莫過於其成交價638萬元竟然較銀行估價高出7%。正常情況下,銀行估價是基於市場近期成交、物業質素、樓齡、地段等多項因素綜合評估而成,理應貼近市價或甚至較為保守,以降低按揭風險。 然而,此次欣廷軒的個案卻出現了「高價成交」的情況。
這是否意味著銀行估價滯後於市場實際情況?抑或是買家出於對物業的獨特偏好或其他因素,願意支付溢價? 物業估價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申請按揭的時間、物業的成交量、物業本身的質素(樓齡、坐向、景觀、管理質素等)以及單位的背景(是否曾發生事故)等。 大型屋苑由於成交量較大,銀行估價通常較為貼市。 在市場波動時期,銀行估價可能會有所調整。 雖然銀行估價是按揭審批的重要指標,但不同的銀行或估價行可能有不同的評估結果,存在一定的估價差異。 此次高於估價成交,或許反映了買家對該單位的個別需求急切,或看好其未來潛力,願意以更高於銀行保守估價的價格購入。
市場縮影:香港樓市的「新常態」?
欣廷軒的這宗蝕讓個案,並非單一現象。回顧過去幾年,香港樓市經歷了顯著的調整。 自2021年下半年開啟下行週期以來,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累計下跌逾兩成,跌至接近2016年的水平。 即使在今年初全面撤辣後,市場曾出現短暫的「小陽春」,但整體升勢未能持續。 許多屋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跌幅,部分藍籌屋苑跌幅更超過一成。
這背後有多重複雜的因素。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高利率環境的持續(儘管近期有所鬆動)、地緣政治風險、以及本地經濟前景不明朗等,都對香港樓市造成壓力。 此外,近年來大量人才引進香港,雖然增加了租賃需求,對租金構成支持,但對於樓價的提振作用似乎存在滯後性,且一手新盤持續以較低價格推售,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市場購買力。
沙田作為傳統的住宅區域,其樓市也難免受到整體大環境的影響。除了欣廷軒,沙田區的其他屋苑近期也錄得蝕讓成交個案。 這顯示出在當前市場氣氛下,部分業主為了盡快套現或看淡後市,願意接受虧蝕離場。
未來展望:曙光乍現還是繼續尋底?
展望未來,香港樓市的走向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雖然有分析預計隨著潛在的減息以及各項「搶人才」政策的逐步發酵,2025年樓市有望逐漸復甦,樓價和成交量或將溫和回升。 然而,高利率環境的持續時間、全球經濟走勢、以及本地經濟復甦步伐等因素,都將繼續影響市場情緒和價格走勢。
對於置業人士而言,目前的市場環境或許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議價機會。然而,同時也需要謹慎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對於業主而言,是否選擇減價離場,則取決於其個人財務需求和對後市的判斷。
總結而言,沙田欣廷軒這宗四年跌兩成、卻高於銀行估價成交的個案,是當前香港樓市複雜多變環境的一個縮影。它既反映了市場調整帶來的價格下跌,也可能折射出個別交易中買賣雙方獨特的考量。在波譎雲詭的樓市風雲中,每一次的成交都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從中窺探市場的脈絡和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