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招商遇法國人溝通困難 局長稱英語一般即可

國際都會的語言困境:當招商遇上「雞同鴨講」

一場招商活動,本應是展現香港國際都會魅力、廣納四方資源的盛會。然而,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的親身經歷,卻意外揭露了這場華麗舞台背後,可能存在的溝通窘境。她提到在一次活動中,遇到一位完全不懂英語的法國商人,幸得一位精通法語的助理署長及時解圍,才化解了「雞同鴨講」的尷尬局面。這段經歷,不僅讓葉劉淑儀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的答覆「好唔滿意」,更引發我們深思:在日益複雜多元的國際交流中,僅憑「兩文三語」是否足以支撐香港的招商引資大計?

語言是打開世界的鑰匙

香港一直以來都以其國際化的定位和「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的優勢自居,這在過去無疑是我們的寶貴資產。然而,世界格局不斷變化,新興經濟體崛起,不同語言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尤其在招商引資領域,面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潛在投資者,能否用他們的母語進行有效溝通,往往能事半功倍,建立更緊密的連結與信任。

試想,一位遠道而來的法國企業家,對香港充滿興趣,卻在招商活動中發現難以用英語順暢交流。即使有翻譯在場,那種親切感和文化連結感也會大打折扣。而如果能有一位能說法語的政府官員或專員,用熟悉的語言表達歡迎和專業知識,無疑能讓對方感到備受重視,大大提升投資意願。葉劉淑儀分享的經歷正是最好的例證,簡單的一句法語問候,就讓那位法國商人的心情馬上好轉,可見語言的力量不容小覷。

「一般足夠」背後的隱憂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的回應指出,政府對於大部分公務員有「兩文三語」的基本要求,並會因應個別崗位需要靈活調整語文能力水平,強調一般招商引資工作以英語溝通「足夠」。 她也提及,駐外經貿辦在招聘時會收集申請人的外語能力資料,並資助他們學習外語,以儲備人才。 然而,葉劉淑儀對此表達強烈不滿,直斥局長「不知道問題所在」。 這份不滿,或許正揭示了「一般足夠」論述下所潛藏的隱憂。

首先,所謂的「一般足夠」,可能只適用於標準化的商務流程,但招商引資往往涉及複雜的談判、文化交流和人際關係建立,這些都不是單靠英語就能完全應對的。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商業文化和溝通習慣,了解並尊重這些差異,是建立互信的基礎。

其次,政府雖然資助部分政務官學習外語,但並未統計通曉外語的公務員數目。 這意味著政府本身對現有外語人才庫的規模和分佈缺乏清晰掌握,難以有效調配資源,確保在需要時能夠提供適切的語言支援。

多元語言人才的價值

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這些國家許多並非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例如,一些伊斯蘭國家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吸引這些國家的投資者對香港至關重要,然而香港社會對伊斯蘭文化和金融系統的了解不足,可能成為合作的障礙。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曾表示,鼓勵香港學生學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包括阿拉伯語,能讓學生更容易參與推展「一帶一路」,並與當地人民溝通。 投資推廣署的網站也已設有多種主要語言版本,包括阿拉伯文等,以方便世界各地的投資者了解香港的營商環境。 這些措施都間接印證了掌握英語以外語言的重要性。

擁有通曉多種外語的人才,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語言障礙,更是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他們能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場的需求和潛力,發掘新的商機,並在國際舞台上更好地「說好香港故事」。正如葉劉淑儀所言,以「兩文三語」作為招聘公務員的基本要求,可能導致部分具備特定語言及專長的人才無法進入政府體系,影響人才多樣性和競爭力。 政府應思考如何更靈活地調整入職語言能力標準,吸納更多元化的人才。

打破語言的藩籬

葉劉淑儀的經歷,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追求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與發展的道路上,語言能力是繞不開的基石。香港需要重新審視其人才戰略,特別是在公務員體系中對外語人才的重視程度。

這不僅僅是招聘會說法語、德語或阿拉伯語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營造一個鼓勵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的環境。政府可以考慮設立外語人才庫,定期進行語言能力評估,並為有需要的公務員提供更系統和深入的外語培訓。同時,鼓勵年輕一代學習「兩文三語」以外的語言,為香港的未來儲備更多元的國際化人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語言不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理解文化、建立信任和拓展機遇的橋樑。當我們能夠跨越語言的藩籬,用對方的語言表達尊重和誠意時,香港的招商引資之路才能走得更寬廣,國際都會的地位才能更加鞏固。葉劉淑儀的「不滿」,或許正是一份推動香港在語言能力建設上更上一層樓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