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山邨山麗苑食水檢測結果清澈無毒

水的故事:當清澈遇上疑慮——解讀皇后山邨及山麗苑食水檢測報告

當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水,出現了不尋常的「顏色」,清澈的期待被黑色雜質打破時,那份擔憂與不安,無疑會在家園中蔓延開來。近期粉嶺皇后山邨及毗鄰居屋山麗苑的食水風波,正是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黑色雜質的出現,不僅引起了居民的疑慮,更牽動著大眾對食水安全的關注。水務署的食水檢測報告隨之出爐,聲稱快速毒性測試均呈陰性,且外觀「清澈」。這份報告,能否完全解答居民心中的問號?這背後的水管故事,又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揭開迷霧:黑色雜質的身份之謎

故事的開端,是居民在日常用水中發現了不速之客——黑色的沉澱物。這些黑色顆粒究竟是什麼?它們從何而來?這是居民們最迫切想知道的答案。初步化驗結果顯示,這些黑色雜質是瀝青夾雜樹脂。 瀝青,一個聽起來與飲用水格格不入的詞彙,瞬間拉響了警報。文獻資料顯示,瀝青有機會釋出致癌物質苯並[a]芘(Benzo[a]pyrene)。 雖然水務署曾有研究指出,瀝青的化學惰性使其即使被不慎攝入,預計對健康風險微不足道, 但「微不足道」不等同於「零風險」,對於天天飲用的食水,任何潛在的健康疑慮都足以引發不安。

毒性陰性與「清澈」的外衣:報告的解讀

面對居民的疑慮,水務署迅速展開了食水檢測,並公布了報告。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兩點,莫過於「快速毒性測試均呈陰性」以及食水外觀符合香港食水感官準則下的「清澈」。

快速毒性測試呈陰性,這意味著在測試期間,水樣本並未檢測到具有急性毒性的物質,同時,致癌物質苯並[a]芘的測試結果也為陰性。 從毒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份報告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食水的急性毒性風險和苯並[a]芘致癌風險。然而,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快速毒性測試並不能涵蓋所有潛在的有害物質,也不能完全排除長期、低劑量暴露於某些物質的影響。

至於「清澈」的外觀,這是根據香港食水感官準則進行的判斷,主要考量的是水的色度和混濁度。 在視覺上符合標準,固然是食水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當居民親眼看到黑色雜質時,再「清澈」的描述也難以完全撫平心中的波瀾。畢竟,感官上的「清澈」與實際是否含有雜質,有時會存在落差。

源頭追溯:瀝青與舊水管的關聯

黑色雜質的身份既已初步確定,那麼它的源頭在哪裡?水務署的調查指向了內部水管。初步相信,黑色沉澱物來自皇后山範圍的內部水管。 更有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在皇后山邨和山麗苑食水中抽取的黑色沉積物,大部分是瀝青物料,少部分是樹脂。水務署署長黃恩諾推測,瀝青應是2022年12月前殘留於水管中,而樹脂可能來自水管閘掣保護層剝落。 重要的是,他相信這次發現的瀝青可能來自於皇后山邨上游一段1987年鋪設的鋼管,當年這類鋼管會使用瀝青塗層。

這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問題可能源於年代較為久遠的水管材料。雖然瀝青曾被用作水管內保護層,但現已禁用多年。 舊有物料的老化或剝落,成為食水受到污染的潛在風險。水務署在2021至2022年皇后山邨曾發現沉積物,當時的處理方式是沖洗喉管並安裝濾網,直至出水位的水質清澈。 這次事件再次發生,可能反映出單純的沖洗和安裝濾網並非長遠之計,老舊水管的更新換代或許是更為根本的解決之道。

應對與反思:如何重建信心?

面對食水風波,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房屋署連日加強沖洗供水系統,並在總水錶房及現有過濾格額外加裝過濾網。 水務署也表示,日後會每天公布檢測結果,增加透明度。 這些措施對於短期內改善水質、過濾雜質具有一定作用,也能緩解居民的即時擔憂。

然而,要徹底重建居民對食水安全的信心,還有更多工作需要做。首先,雖然毒性測試呈陰性,但詳細公布檢測涵蓋的參數範圍及更全面的長期毒性評估數據,能讓居民更了解食水的安全狀況。其次,對於舊有水管的處理,除了加強沖洗和過濾,是否應考慮更積極的檢查與更換計劃?尤其是在新發展區仍會使用舊有喉管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新舊管網連接處及整體系統的安全穩定,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此外,與居民的溝通也至關重要。及時、透明地公布調查進展、化驗結果及後續處理方案,並耐心解答居民的疑問,能有效減少資訊不對稱帶來的焦慮與不安。有居民反映,黑點問題多日未見改善,甚至因飲用受污食水出現腹痛,這都提示著在處理過程中,應將居民的健康與感受放在首位。

水務署署長黃恩諾提到,皇后山邨的喉管較大,附近有新發展區也會使用,如用量不夠大,便容易出現沉積物。 這點出了管網設計與實際用水量之間的關聯,也暗示著城市發展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性。未來在規劃新建屋邨和連接現有管網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從源頭上減少水質問題的發生。

結語:不止於「清澈」的追求

皇后山邨及山麗苑的食水風波,是一個關於水質安全、基礎設施老化以及公眾信任的縮影。水務署的報告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食水的即時安全性,但黑色雜質的出現,無疑是對現有供水系統的一次警示。對食水的追求,不應僅僅停留在視覺上的「清澈」,更應涵蓋成分上的純淨、源頭上的安全以及管理上的可靠。

這次事件也提醒我們,作為水的最終使用者,居民有權了解自己每天飲用的水的真實狀況,並參與到相關問題的討論與監督中。希望透過這次風波的經驗,相關部門能加速推進老舊供水設施的更新換代,完善應急處理機制,並建立更公開透明的溝通平台,讓每一滴從水龍頭流出的水,都能真正讓居民安心。畢竟,水是生命之源,確保其安全無虞,是對每一個居民最基本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