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籃球博彩草案下月交立法會 郭偉強表明反對合法化

一場籃球賽事的勝負,牽動著無數球迷的心弦,場上的每一次絕殺、每一次搶斷,都足以讓人熱血沸騰。然而,當這份純粹的熱愛與金錢的遊戲掛鉤,籃球博彩的合法化問題,便不再僅僅是體育範疇的討論,而是牽涉社會、道德、經濟等層面的複雜議題。近期,香港政府預告將籃球博彩的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這項政策的推動引發了廣泛關注,其中,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與立法會議員郭偉强的不同立場,更是將這場辯論推向了公眾視野的焦點。

規管與反對的聲音:政策角力下的社會縮影

政府銳意推動籃球博彩合法化,核心理據之一是希望能有效打擊日益猖獗的非法賭博活動。據馬會估算,2023年非法籃球博彩的投注額已達320億至340億港元,到了2024年更激增至700億至900億港元,參與人數亦大幅上升,反映非法市場規模龐大且持續擴張。 麥美娟局長強調,政府的賭博政策一貫是不鼓勵賭博,提供合法途徑是為了回應市民對某些賭博活動的需求,避免他們轉向非法途徑,希望將非法賭博活動導入規範化賭博。 透過發出牌照並加以規管,例如限制投注種類和賽事範圍(僅限海外聯賽,禁止香港球隊賽事投注)、禁止未成年人投注及信用卡支付等,旨在減少賭博對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此外,合法化也能為庫房帶來可觀的稅收,預計每年可增加15億至20億港元,這筆收入可用於體育發展和社會福利。

然而,在這項看似能一舉多得的政策背後,卻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反對聲音。其中,立法會議員郭偉强便明確表示「原則性不同意」籃球博彩合法化。 他最大的擔憂在於,籃球作為一項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運動,合法化後可能吸引更多年輕支持者將對球隊的支持與投注捆綁,形成不健康的習慣。 他認為,這會產生類似吸煙的「門戶效應」,讓子女模仿父母的投注行為。 基督教團體也表達了強烈反對,認為政府低估了合法化對年輕人的破壞力,擔心會吸引本來不賭博的人也加入,導致更多家庭破裂。

諮詢結果:數字背後的多重解讀

政府的公眾諮詢結果顯示,在收到的1063份意見中,有94%表示支持或提出正面意見,反對意見僅佔3.4%。 麥美娟局長以此為理據,認為規範籃球博彩活動的建議獲得絕大部分意見的支持。 然而,諮詢結果的數字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的全貌。有批評意見指出,諮詢文件過度依賴馬會提供的數據,缺乏獨立分析,質疑政府未審慎評估利益衝突。 此外,諮詢期間的意見表達可能未能完全涵蓋那些不常發聲的群體,特別是潛在的受害者及其家人。儘管政府表示在平和基金資助的輔導中心中,年輕求助者的比例維持在低水平,但這並不能完全消除對未來青少年賭博問題惡化的擔憂。

細看草案內容:規範的框架與潛在的挑戰

根據目前透露的資訊,草案將參考現行足球博彩的規管模式,向馬會發出牌照,並設定一系列牌照條件。 這包括限制投注種類和賽事數量,不接受有香港球隊參與的賽事及在香港舉辦的籃球賽事投注,以及禁止接受18歲以下人士及信用卡投注。 稅率方面,將沿用足球博彩稅的計算方法,徵收淨投注金的50%。 政府也承諾會增撥資源予平和基金,加強預防和處理賭博問題的工作,包括設立專為青少年提供輔導及支援服務的新中心。

然而,這些規範措施是否足以應對潛在的風險仍是未知數。反對者擔憂,即使限制投注種類和賽事,籃球賽事的高頻特性(如NBA全年無休)仍可能加劇賭癮問題。 同時,如何有效執行對青少年投注的禁令,以及防止他們透過他人戶口進行投注,都是實際操作中需要面對的挑戰。 此外,雖然政府強調規範的目的並非為了增加稅收,但稅率的釐定和收益的運用,仍然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有議員提出應提高博彩稅率,以助改善政府財政狀況,並將更多收益用於體育發展。

未來的路:平衡利弊與持續監察

籃球博彩合法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有潛力將龐大的非法賭博市場納入監管,減少相關的治安隱患和資金外流,並為社會帶來額外的稅收和資源。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助長賭博風氣,特別是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構成誘惑,增加社會的賭博問題成本。

政府提出的草案是試圖在規管與開放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期望透過有限度的合法化來「疏導」非法市場,同時加強對賭博問題的預防和支援。然而,這項政策的成效最終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牌照條件的嚴謹性、執法部門的執行力度、公眾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社會各界對賭博問題的持續關注。

籃球博彩合法化的討論,不僅是法律條文的修訂,更是對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檢視。我們需要在追求經濟效益和規管秩序的同時,時刻警惕賭博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免受其害。未來,即使草案獲得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界仍需保持警惕,持續監察政策的實施效果,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策略,確保這項政策能夠真正實現其預期目標,而非帶來無法彌補的社會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