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減災目標:10年內降遇難率80%

日本政府在面對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減災目標,確實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儘管日本在防災減災方面已投入大量資源和努力,但要實現顯著減少遇難人數的目標,仍然困難重重。

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威脅

南海海槽是指從靜岡縣外海的駿河灣,延伸至九州日向灘外海的海底溝狀地形。歷史上,這裡約每100至15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地震。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在2025年1月修正了未來30年內發生芮氏規模8至9級地震的機率,從原來的70%至80%上調至約80%,顯示地震風險正在升高。

日本政府在2014年3月制定了《南海海槽地震防災對策推進基本計劃》,其中提出「死亡人數減少約八成」等目標,並指定了29個都府縣707市町村為「南海海槽地震防災對策推進區域」,以便持續推進防災減災措施。然而,根據2025年3月31日發布的最新災害預估報告,即使經過多年的努力,死亡人數的減少幅度仍未如預期。

最新災害預估的結果

日本政府工作小組於2025年3月31日發布的災害預估報告顯示,南海海槽大地震可能造成最多29.8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92萬億日圓。此外,除了直接死亡外,還可能有多達5萬人的間接死亡。這場地震預計將對日本全國約半數人口產生影響,31個都府縣的764個市町村將遭受震度6弱以上的強震或3米以上的海嘯侵襲。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估算的死亡人數為32.3萬人。儘管經過12年多的防災減災努力,死亡人數僅減少了不到10%。這顯示,要達到原先「減少八成死亡」的目標,仍然非常遙遠。新版災害預估表明,這場災難將會動搖日本的國家根基,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防災減災的挑戰與對策

  • 海嘯威脅:新版災害預估顯示,海嘯可能造成21.5萬人死亡,預計關東至九州地區的13個都縣將遭遇10米以上的大海嘯。高知縣黑潮町和土佐清水市預計將出現最高達34米的海嘯。儘管日本已加強防波堤和海嘯避難設施的建設,但仍難以完全控制海嘯威脅。
  • 建築物倒塌:報告預計,建築物倒塌可能導致7.3萬人死亡。儘管日本已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標準,但老舊建築的改造進度緩慢,仍是防災的薄弱環節。此外,固定家具以減少擠壓傷亡的措施,普及率仍然不足。
  • 間接死亡:除了直接死亡,地震還可能引發間接死亡,例如因避難生活環境惡劣、醫療資源不足等原因導致的死亡。在熊本地震與能登半島地震中,間接死亡人數超過直接死亡人數,顯示改善避難所環境和提升醫療支援的重要性。
  • 疏散問題:報告指出,需要疏散的人口從950萬增加到1230萬,約佔日本總人口的10%。如何確保這些人口能夠迅速且安全地疏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預估海嘯造成21.5萬人死亡的前提是「立即撤離的人口比例為20%」。若撤離的人口提升至70%,死亡人數可大幅降至9.4萬人,再次印證了迅速撤離的重要性。
  • 日本政府的應對措施

    為了應對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威脅,日本政府正積極採取以下措施:

  •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防波堤與堤壩、完善避難設施與逃生路徑、提升抗震建築比例、加固道路橋樑等。
  • 提升防災意識:推廣災害風險地圖、聯合地方政府開展防災演練、提升民眾的避難意識。
  • 改善避難環境:改善疏散中心、臨時住所環境,提升人均避難面積與廁所數量。
  • 強化預警系統:部署海底即時監測儀組成DONET觀測網,利用AI系統提前預警。
  • 調整國土規劃:考慮將發展重心從太平洋沿岸轉移到日本海沿岸,以降低災害風險。
  • 結語:持續努力,共同面對

    南海海槽大地震對日本而言,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威脅。儘管日本在抗震技術和防災政策上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要實現顯著減少遇難人數的目標,仍然面臨許多挑戰。日本政府和民眾需要共同努力,不斷改進防災措施,提升防災意識,才能在未來的災難中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