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貿格局近年受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策影響,產生了深刻變化。這些政策不僅改變了國際貿易合作模式,也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自由港,香港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對外貿易與資金流動。面對特朗普政府帶來的關稅威脅、投資不確定性及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壓力,香港必須積極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以化解風險、抓住機遇。本文將分析特朗普政策如何引發全球經貿動盪,探討香港所處的「危機」與「轉機」,以及開拓新興市場的戰略意義。
特朗普政策下的全球經貿結構動盪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執政期間,推行多項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主要包括對部分國家和產品加徵高額關税、重新談判雙邊貿易協議,以及強調「美國優先」的策略導向,直接衝擊了過往以多邊合作為基礎的全球貿易秩序[2][4][5]。其政策使跨國企業和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前景出現疑慮,進而減弱投資熱情與營商信心。馬時亨指出,「投資者和生意人最關心的是經貿合作的穩定與可預見性」,但當前的不確定因素卻日益加劇,這種不穩定性不僅損及美國自身企業,亦波及亞洲以至全球市場[1][2][3]。這種風險傳導,給亞洲區域的貿易與投資環境帶來巨大的波動,令國際企業紛紛調整策略以應對新局勢。
香港的風險與潛在機會
在此大環境下,香港作為中國內地與世界的重要橋樑,其地位顯得尤為關鍵。一方面,由於美國採取的直接出口限制措施,香港部分產業面臨市場受限和盈利壓力[4],出口及跨境經濟活動短期受到衝擊。另一方面,不少海外企業和投資者則考慮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及自由港優勢,將業務或投資重心移至香港,企圖借助香港作為進一步融入中國市場及亞太區域的跳板[5]。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香港股市回暖,並激活了本地經濟活力。馬時亨強調,各界應善用現有條件,把握政策變化帶來的市場機會,「食住當前優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4],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此外,「走出去」戰略成為香港拓展增長空間的關鍵。除既有的歐美成熟市場外,中東、東盟等新興地區的經濟增長勢頭強勁。隨著這些地區消費力提升和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其已成為全球貿易新熱點,不可忽視其商機[5]。香港應趁勢加快步伐,積極參與,藉助自身優勢搶占市場份額。
新興市場開拓的戰略思考與措施
面對資源有限與激烈競爭,馬時亨建議需要以革新思維重新佈局香港的國際經貿策略,並帶領團隊根據現有出口結構,細化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例如非洲人口眾多且部分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也成為潛力不容忽視的地區[5]。這類多元化市場的開發有助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升香港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同時,數碼化轉型對香港眾多中小企業而言,是邁向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不能夠單靠過去的傳統優勢生存下去」,唯有掌握科技創新、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模式,才能持續壯大。基於此,香港貿發局推出多項協助計劃,支持中小企深化大灣區及其他海外新興市場的拓展,並積極鼓勵企業參與跨境電商平台,提升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貿發局目前在全球設有51個辦事處,雖然覆蓋面廣,但仍需優化資源分配,強化對目標市場消費需求的深入分析。透過精準投放資源,才能有效支持企業的海外戰略落地,實現市場拓展和品牌培育的良性循環。
總結來看,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境風險與機會並存。對於以開放型經濟聞名的香港來說,唯有積極適應外部變化,靈活調整策略,才有望保持競爭優勢。透過多元化海外市場的開發(如中東、東盟、非洲等),加速數字化升級(尤其惠及中小企),並強化核心競爭力,香港即使面對外部不確定性,仍有機會牢牢把握產業的增長動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定位。
展望未來,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落地,區域一體化步伐加快,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深入階段,香港有望鞏固其作為亞太重要樞紐的地位,並推動更多本地產業登上國際舞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再升級。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www.881903.com
[3] www.hkcd.com
[5] today.line.me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