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海難調查:尾艙通道口疑點,海事處應警惕?

當年的疏忽:南丫海難的警世餘音

2012年國慶日傍晚,「南丫四號」與「海泰號」的撞擊,釀成39人死亡的悲劇,至今仍餘音裊裊。時至今日,隨著死因研訊的進行,更多關於事故的細節被揭露,其中一項關鍵的技術細節,便是關於船隻尾艙的艙壁處理。船舶工程專家Robert Vart的證供,揭示了船廠將原本應是水密狀態的艙壁切割成通道口,卻未安裝水密門的嚴重問題,並指出相關單位在處理此類情況時,理應即時響起警號。

設計的矛盾與船廠的失誤

「南丫四號」的建造合約中,清楚列明需要建造六個水密艙,尾艙便是其中之一,這代表著尾艙理應具備水密功能。然而,庭上揭示的圖則卻存在矛盾,一方面標示著尾艙有通道口,另一方面又顯示其為水密艙。專家Robert Vart指出,即使圖則存在模糊之處,任何具備基本造船知識的人,在整體閱讀圖則時,理應能判斷出尾艙需要安裝水密門。更令人費解的是,中國梧州船廠完成的船殼在內地已進行水密測試,但船隻運返香港後,財利船廠卻將這些完好的水密艙壁切割成通道口,並未加裝水密門。Vart對此感到「非常震驚」,認為船廠員工刻意切割開口時,船廠、船東以及海事處的相關人員都應當警覺,並提出質疑。

船東與海事處的責任鏈

合約是造船的基礎文件,Vart強調,既然合約要求建造水密艙,那麼圖則就應該清晰標示水密門的安裝。如果船廠如其所言,在設計階段就決定不裝水密門,那麼理應不會建造昂貴的水密艙壁,甚至應使用更經濟的物料。這也意味著船廠可能違反了與港燈的合約條款。

此外,專家指出,即使在船隻建造過程中,如果船廠發現圖則不清,或是切割了原本的水密艙壁,都應當向船東和海事處反映並尋求釐清。然而,從當時的證供來看,這種溝通似乎並未有效發生。特別是海事處,作為監管機構,其驗船人員在檢查過程中,理應核實船隻是否依照圖則和合約正確建造。專家認為,由於當時的「藍書」(海事處驗船指引)缺乏繪圖指示,驗船人員在此方面承擔著沉重的責任。

被忽略的警訊

更令人不安的是,多位港燈前員工的證詞都提及,他們早已知悉「南丫四號」尾艙的通道口沒有安裝水密門。然而,由於船隻在建造完成後已通過海事處的檢驗並獲得牌照,他們便誤以為這是船隻的「設計不同」或「方便出入」,從未深究其潛在的安全隱患,甚至沒有向上級或相關部門報告。即使有驗船督察曾進入船艙檢查,但也從未就此問題提出疑問。這顯示出,不僅是船廠在建造過程中的失誤,船東在管理和監督方面也存在嚴重漏洞,而監管機構的失職更為關鍵。

對未來航安的啟示

南丫海難的發生,不僅僅是一場單純的意外,它更是一次對船舶安全管理、圖則審批、驗船制度以及相關人員專業判斷的嚴峻考驗。專家證詞一再強調,任何偏離合約和標準的做法,都應該被視為潛在的危險訊號,引發相關單位的警惕和深入調查。

從技術層面來看,確保水密結構的完整性是船舶安全的基本要求,任何對水密艙壁的改動都必須經過嚴格審核和批准。從監管層面來看,海事處的驗船制度需要更為嚴謹和標準化,確保每一艘船隻都符合最高的安全規範。對於船東而言,必須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體系,不能僅僅依賴外來的檢驗和認證,內部人員的警覺性和主動報告機制同樣至關重要。

南丫海難的悲劇,提醒著我們,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時,絕不能犧牲安全。對於「南丫四號」尾艙通道口未裝水密門的疏忽,當時的船廠、船東和海事處理應都「響起警號」,但遺憾的是,這份警號似乎被忽視了。唯有從這場慘痛的教訓中汲取深刻的反思,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真正守護海上生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