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富婆被「契女」騙逾6000萬的投資陷阱解析
2014年,一位70歲富婆因離婚分得約2億元財產後,結識了一名自稱具備金融專才的女子,俗稱「契女」的范佩韻。范女以「金融才女」的形象包裝自己,透過假借銀行職員身份的話術,成功說服該富婆將巨額資金匯入名義上的金融產品投資。慘遭騙走約6000萬港元後,案件在多年審理後成為香港社會高度關注的投資詐騙事件。
—
騙局背後的手法與當事人策略
此詐騙案並非簡單的金錢詐騙,而是精心設計的投資騙局。范佩韻不惜豪擲重金,甚至帶富婆進行海外「考察」,營造投資真實性的假象。兩名與范女同夥的男子,更扮演金管局職員角色,以官方權威假象訛稱須向金管局支付各類稅款或費用才能順利套現,以此要求進一步的匯款,造成被害人大量資金流出。
此外,這些同夥涉嫌洗黑錢及欺詐等多項罪名,充分彰顯了犯罪團伙的有組織性與嚴密配合,也讓整起案情更複雜。法院後來判處兩名男子6年及20個月有期徒刑,顯示司法對此類金融詐騙案件的嚴懲態度。
—
富婆長期被迷惑的心理因素
案件中,該名富婆初期對范佩韻產生高度信任,主要源自於對方塑造的專業形象及長時間的相處,使得她誤判形勢。加上當時高齡、離婚後的心理孤寂及資產管理的心態易被利用,這些都是犯罪者精心抓取的弱點。
被害人深信投資的真實性,對金融知識掌握不足,讓她在看似合法的包裝下逐步投入,這類案例反映了對高齡富裕人士金融素養的欠缺是騙局得逞的關鍵之一。
—
案件的司法進展及影響
案件中,「契女」范佩韻於開審前潛逃,逃避法律制裁。兩名涉案男子則於早前審訊被判刑,其中一人因冒充金管局職員及涉嫌洗黑錢,被判處6年監禁。這一判決表明司法系統對金融詐騙手法尤其是冒用官方身分的行為持零容忍態度。
受害富婆並未放棄法律途徑,在民事索償中勝訴,法院認定范女為主謀並判處須賠償逾6.6千萬港元,彰顯她在法律面前無法逃避責任。
—
對社會和金融界的啟示
此案件不僅揭露金融詐騙的種種手法,更凸顯出高齡及富裕人士在資產管理上的脆弱。金融市場中,詐騙分子企圖利用信任及權威形象進行欺詐,提醒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應加強對此類犯罪行為的打擊及防範。
此外,家人與社會亦應提供足夠支持與監督,協助長者提升對投資風險的識別能力,避免因人情及信任而輕易落入騙局。
—
結語:真相背後的人性拷問與警示
這起涉及超過6000萬港元的騙局,不僅是一場金錢的騙局,更是一場信任的背叛。騙案中犯罪分子為了「萬元報酬」不惜欺騙與背叛感情最深的契女,法官斥其行為「無人性」,判處有期徒刑彰顯法律的嚴厲。
對於被害人而言,這是沉重的教訓,也是財產與信任雙重損失。整件事提醒社會與每一位個人,金融投資需謹慎,尤其面對情感因素介入時,應更加冷靜剖析並避免盲從。真正的財富保全,來自於理性與專業,而非一時的感情衝動或虛假的華麗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