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軌經濟:釋放基層購買力,守護富人資產」

香港經濟的內捲困境與低端消費競爭

通關後的香港曾經出現短暫的經濟上揚,包括舖市、樓市及股市的反彈,但其實這些只是表象,復常後的「熱潮」迅速消退。隨著港人北上消費成為常態,反觀內地遊客來港購物的熱情不復見,香港與內地在消費層面陷入了「低端消費競賽」,即雙方均以價格和賤貨作為吸引消費者的主要手段。

這種競爭模式使香港市場陷入惡性內捲(involution)狀態,企業為了搶奪有限的購買力,不斷打價格戰,導致商品和服務水準下降,經濟生態惡化,整體產業鏈健康度降低。這不僅損害了商戶盈利,也影響了香港的長遠發展動能。

窮人思維與購買力釋放的雙軌策略

「窮人思維」常被描述為一種「鬥平鬥賤」的價廉策略,這反映了消費者在有限財力範圍內選擇最便宜產品的行為傾向,然而這種行為走向恰恰形成惡性循環:以低價競爭迫使商家犧牲品質,進一步削弱消費者體驗與購買意願。

分析認為,香港未來的出路可能在於「雙軌策略」:一方面釋放基層購買力,通過提高收入、優化社會福利等措施,強化中低階層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發展高端服務與創新產業,吸引高消費力客群,遠離價格競爭的泥淖。同時,透過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成長,擴大經濟多元化。

「鬥平」並非香港競爭力的根本方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指出,香港競爭力不應是純粹「鬥平」,即以價格戰吸引顧客,而是提升整體成本效益和質素,從服務、體驗、基建接駁等方面創造差異優勢。這種戰略轉變對於香港建立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經濟體系尤為重要。

香港優勢在於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完善的法治環境、多元開放的市場以及豐富的人文底蘊,這些均可加以強化,而非盲目地以價格壓制競爭對手。只有靠「鬥好」(質量與服務)而非「鬥平」(低價),香港市場才能吸引具質量和購買力的消費者。

年輕一代與貧困現況的矛盾

香港年輕人面臨高企房價與生活成本,貧窮率高達約20%,約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面對收入低迷與職場阻礙,部分青年甚至有「坐牢是唯一出路」的極端看法,反映社會失衡與未來發展困境。

這種情況促使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加強社會保障措施及職業培訓,並力求改善青年就業環境。唯有從根本上提升青年收入預期與生活質量,方能減低社會不滿與經濟內卷帶來的結構性壓力。

總結:破解內捲,走向質量與創新雙軌

香港當前面臨由於低端消費競爭引發的經濟內捲問題,短期內依賴價格戰難以突破發展瓶頸。真正的出路在於放棄「鬥平」思維,勇於打造質量和服務的競爭優勢,結合提升基層購買力與培育高端產業,形成雙軌並行的經濟生態。

同時,應著力於解決青年貧困與社會不平等問題,構建更均衡包容的經濟結構。唯有如此,香港才能擺脫陷阱,營造更健康完善的市場環境,邁向全面復甦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