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思國際學校停辦風波:資金安全與監管漏洞的警示
一、突如其來的停辦消息
位於九龍塘、提供國際文憑小學課程的朗思國際學校(Think International School),近日突然以電郵形式通知家長,將於7月31日起正式停辦,結束營運。這一消息對於家長和學生而言猶如晴天霹靂,尤其是部分家長早前投入約20萬元購買的建校債券,因短期內未知是否能成功贖回,令他們憂心忡忡。校方在郵件中坦言,由於停辦涉及未預計的龐大開支,已無法確保能即時退款,甚至出現支票明年初方可兌現的情況,使得家長面臨資金流動性風險。
二、教育局的角色與監管問題
教育局迄今未有接獲朗思國際學校正式的結業通知,對此表示關注並正與校方積極了解詳情。局方公開表示已敦促校方應該遵守協議,儘快退還包括建校債券在內的相關款項,以保障家長利益。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指出,私立學校發行的建校債券缺乏足夠監管,加上通常沒有抵押品,讓家長淪為高風險的債權人,一旦學校停辦,家長恐怕將蒙受沉重損失。此外,朗思此前被報導涉嫌違規辦學、管理層遭票控的事件,也暴露出私立國際學校在運作和監管上的漏洞。
三、家長面臨的多重挑戰
購買建校債券的家長,不僅擔心本金安全,還對子女教育的持續性感到焦慮。朗思國際學校的停辦意味著學生必須轉校,但目前教育局尚未收到大量轉校的查詢,顯示家長或學生未及時獲得妥善資訊安排。更有家長反映,校方提出將先退還一半債券款項,餘下部分分期償還,但由於時限延期,令整體資金收益降低。此外,學校停辦消息的突然性以及學校與教育局溝通不暢,也加重家長的心理壓力,部分家長憂心此事件會對孩子未來學業規劃造成長遠衝擊。
四、私立國際學校債券制度的反思
朗思事件點出私立國際學校使用債券籌資的法律和制度風險。債券作為一種非政府保障的預付費工具,本質上具有較大商業風險,尤其當學校財務運作不透明或管理不善時,家長的資金極易受損。而香港教育局目前對私校財務操作的監管尚有限,存在監督盲點。加之學校在未經充分公示和提前準備的狀態下停辦,凸顯私校在課程及經營風險管理上存在疏漏,使得家長、學生及教育生態系統承受不必要震動。
五、維護利益的路徑與建議
家長宜密切監察校方及教育局的官方通告,積極要求校方提供財務清算計劃,並爭取合法合理的資金退還方案。對於已持有債券者,應考慮尋求法律意見,保障自身財產權益。教育局則需借此事件重新檢視私立學校的債務發行和財務披露制度,建立更完善的預警和保障機制,早期介入有潛在財務困難的學校,防止類似事件擴大影響。同時,家長社區也需擴大信息透明與互助,協助受影響學生順利轉學,緩解教育銜接的中斷風險。
六、結語:風波背後的制度啟示
朗思國際學校的停辦事件,彰顯了私立教育機構資金運作與監管體系間的深層矛盾。學生學習權利與家長財產安全損害的情況,暴露出制度缺損與監控不足。未來如何在保障教育質素的同時,強化私校財務透明與責任追究,成為教育界和社會必須正視的課題。家長們的焦慮,正是對制度完善最大的警醒。唯有制度健全,才能讓教育真正成為穩定且可持續的社會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