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逐步轉向可持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李民斌指出,香港要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積極把握綠色金融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本文將從綠色金融發展、基建投資及大灣區協同三方面探討香港如何穩固並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角色。
綠色金融已成為推動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最新數據顯示,到2030年前,僅低碳相關的綠色建築投資額就預計達18兆美元。香港政府近期積極推動綠色債券市場,例如2025年6月特區政府成功發行獲得標普全球AA+及惠譽AA-評級的30年期綠色債券和基礎建設債券,不僅吸引了環球機構投資者,也延長了港元基準收益率曲線,有助於本地債券市場多元化與深化。專家楊曉虎強調生物質燃料等新興綠能技術在減碳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歐盟對此類產品給予高溢價政策所帶來的巨大商機。這些都表明香港具備利用自身成熟金融體系優勢,在碳交易、定價及相關衍生產品開發中取得領先地位。為了更全面地把握綠色金融帶來的機遇,香港還需要加大對綠色科技的投資,鼓勵創新企業開發更多元的綠色金融產品,並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提升香港在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的影響力。同時,加強對投資者的綠色金融教育,提高其對綠色投資的認知和接受度,有助於擴大綠色金融市場的參與度。
在基礎設施和能源轉型方面加快布局,是鞏固競爭力不可或缺的一環。研究指出,要實現零碳目標,需要加速審批電力公司在跨境合作上的必要基建,同時制定清晰能源安全與價格穩定路線圖,以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更廣泛範圍內能源轉型融資需求。例如淘汰燃油車時間表明確後,可促進新能源車產業鏈完善並打造跨境綠色運輸通道,使香港成為新能源汽車示範窗口。此外,加強充電設施等配套也有助提升整體產業韌性與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為了實現更快的能源轉型,香港需要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同時提升能源效率。這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還可以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供應的安全性。此外,香港還可以積極探索氫能等新型能源的應用,為未來的能源發展做好準備。
大灣區作為中國重要經濟增長極,其深度融合對香港意義重大。在粵港澳三地政策協同下,香港不僅是國際資金流入的重要門戶,更能憑藉成熟法律制度、專業服務及豐富人才庫,在大灣區內承擔起橋樑角色。例如透過推動跨境基金管理、保險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加強與深圳、廣州等城市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上的合作,有效促進資源共享和市場互補。此外,大灣區龐大的消費市場亦為各類創新項目提供試驗場,有利於培育更多符合可持續理念的新興企業。為了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發展,香港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城市的互聯互通,包括交通、資訊和人才等方面的流動。同時,香港還可以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產業規劃和政策制定,爭取更多發展機會。此外,香港還可以發揮自身在金融、法律和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為大灣區的企業提供支持,促進其發展。
總結而言,要保持並提升作為亞洲乃至全球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香港必須緊抓兩大核心:一是積極拓展以環保低碳為核心的綠色金融領域;二是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間的協同合作,共享經濟紅利。透過政府政策支持、市場機制完善以及企業創新驅動相結合,不但可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也能夠激活本地經濟活力,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此舉將有助於鞏固外界對香港財政穩健及長遠發展前景之信心。在未來數年中,只要善用這些契機,配合科創力量注入,相信「東方之珠」依然會閃耀於世界舞台上,引領亞洲甚至全球可持續且包容性的繁榮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
[2] www.hkma.gov.hk
[3] www.hkcd.com.hk
[4] www.hkma.gov.hk
Powered By YOHO AI